出品|健康之聲
撰文丨九裘小妹
編輯|塔爾·小康A
山東未名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碼:002581)正深陷一場多維危機風暴。6月23日,公司公告審議通過子公司上海生物制藥向四川固康藥業增資4500萬元并取得51%股權的議案。短短數日內,工商變更登記迅速完成。然而,資本市場反應冷淡,6月30日融資數據顯示,未名醫藥融資買入額僅0.12億元,凈賣出近200萬元。
核心子公司停產,ST風險高懸
未名醫藥真正的危機在于其生命線的斷裂。4月22日,公司控股子公司天津未名生物醫藥有限公司被天津市藥品監督管理局采取暫停生產、銷售的風險控制措施。天津未名主營人干擾素藥品,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2.17億元,占未名醫藥總營收的60.09%,是公司最核心的收入來源。
停產源于今年3月暴露的重大質量問題。天津未名生產的“人干擾素α2b噴霧劑”(批號JB240619)被上海市藥監局抽檢出“生物學活性不符合規定”,隨后上海、浙江、內蒙古、西藏等多地相繼暫停采購該產品。這一產品曾在2024年以33.58元/瓶中標29省集采,被視為公司重要增長點,如今卻因質量問題導致集采履約風險陡增。
更嚴峻的是,根據相關規定,若天津未名三個月內無法恢復生產,未名醫藥可能觸發其他風險警示,即被實施ST(特別處理)。公司雖表示已成立專項整改小組并配合監管部門推進整改,但復產前景仍不明朗。
連續三年巨虧,業績持續惡化
停產風波背后,是未名醫藥持續惡化的業績表現。2024年年報顯示,公司營業收入僅3.6億元,同比下降16.1%;歸母凈利潤虧損1.37億元。這已是公司連續第三年虧損: 2022年虧損1468萬元; 2023年虧損3.32億元;2024年虧損1.37億元
三年累計虧損高達4.88億元。
進入2025年,虧損態勢未止。一季度公司營業總收入3532.99萬元,同比暴跌57.84%;歸母凈利潤-3685.04萬元,同比下降33.01%。曾經貢獻七成以上業績的鼠神經生長因子產品,2024年營收僅剩1.39億元,占總營收的38.59%。
治理頑疾沉疴難起,未名醫藥的困境并非一日之寒。自2018年以來,公司始終在動蕩中掙扎:2018年,全資子公司未名天源因環保政策停產,另一核心產品鼠神經生長因子受醫保政策沖擊銷量銳減,當年虧損9578.91萬元;控制權之爭,圍繞參股公司北京科興的控制權,未名醫藥與原董事長潘愛華爆發激烈沖突,甚至出現武力切斷廠區電源事件。2024年2月,潘愛華一審被判構成職務侵占罪、挪用資金罪;內控亂象,2024年公司因未披露關聯交易、重要合同進展等問題被證監會處罰310萬元,相關責任人遭市場禁入。同年11月再曝原高管之女內幕交易被罰150萬元。
訴訟纏身,現金流承壓
雪上加霜的是,未名醫藥還深陷法律糾紛。5月5日公告顯示,公司與自然人沈祥鑫的訴訟案二審判決公司需賠償3048.02萬元。公司雖已申請再審,但截至4月30日,相關款項已被法院凍結。現金流方面,2024年公司經營現金流凈額為-655萬元,雖同比增長82.1%,但仍處于凈流出狀態。
從資本寵兒到風雨飄搖,未名醫藥的軌跡令人唏噓。2015年公司股價曾逼近140元巔峰,如今卻在8元低位徘徊,市值蒸發逾九成。隨著集采質量門檻提高、監管趨嚴,未名醫藥正面臨生死大考:能否在三個月內完成整改復產,避免ST命運?如何重建市場對核心產品質量的信心? 怎樣徹底解決治理沉疴,恢復資本市場信任?
眼下,天津未名的復產進度條不僅關乎業績修復,更決定著這家上市藥企能否避免墜入更深的深淵。當信任被質量問題擊碎,當財報被連續虧損染紅,未名醫藥的救贖之路,注定崎嶇而漫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