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單雙輪識別傳感器主要用于區分車輛是單輪(如摩托車、自行車)還是雙輪(如汽車),其工作原理通常基于物理感應、圖像識別或信號分析等技術。以下是幾種常見的技術原理及應用場景:
一、基于物理接觸或壓力感應的原理
1. 壓力傳感器(地埋式/平板式)
原理:
在路面下或表面鋪設壓力傳感器(如壓電陶瓷、應變片),當車輛經過時,傳感器檢測車輪碾壓產生的壓力波形或作用時間。
單輪特征:單個車輪經過時,壓力信號呈現單次脈沖,作用時間較短。
雙輪特征:雙輪(如汽車前輪或后輪)間距較近時,壓力信號表現為連續雙脈沖或寬幅脈沖(因兩輪同時作用于傳感器)。
應用:公路收費站、交通流量監測,用于區分摩托車與汽車。
2. 紅外對管或光電開關(遮擋式)
原理:
通過發射端和接收端組成的紅外對管,檢測車輪經過時的遮擋次數。
單輪車輛(如自行車)經過時,遮擋一次紅外光束,觸發單次信號。
雙輪車輛(如汽車)的前輪和后輪分別遮擋光束,觸發兩次信號,且兩次信號間隔與車速、輪距相關。
應用:停車場入口、低速場景(如校園、園區)的車輛類型初步識別。
二、基于電磁感應的原理(地感線圈)
1. 地感線圈傳感器
原理:
在路面下方埋設環形線圈,通以交變電流產生磁場。當車輛(金屬導體)經過時,磁場擾動導致線圈電感量變化,通過檢測電感變化的頻率和波形判斷車輪數量。
單輪車輛通過時,電感變化表現為單個峰值。
雙輪車輛(如汽車同一車軸的兩輪)因輪距較近,電感變化可能表現為一個寬峰值或連續兩個峰值,結合車速可區分單雙輪。
應用:傳統交通路口、高速收費站,用于車輛計數和類型粗分。
三、基于圖像識別與計算機視覺的原理
1. 攝像頭+深度學習算法
原理:
通過高清攝像頭采集車輛圖像,利用深度學習模型(如YOLO、Faster RCNN)識別車輛的車輪數量、排列方式及車身結構。
單輪車輛(如獨輪車、摩托車):圖像中可見單個前輪+單個后輪,或僅有單個驅動輪(獨輪車)。
雙輪車輛(如汽車):至少可見兩組雙輪(前輪和后輪各兩個),或四輪排列。
關鍵技術:
目標檢測:定位車輪位置;
特征提取:分析車輪間距、車身比例等;
分類算法:輸出“單輪”或“雙輪”結果。
應用:智能交通系統(ITS)、電子警察、自動駕駛車輛的環境感知。
四、基于激光雷達(LiDAR)的原理
1. 激光雷達點云分析
原理:
激光雷達發射激光束并接收反射信號,生成車輛的三維點云數據。通過分析點云中車輪的數量、高度及空間分布判斷單雙輪。
單輪車輛:點云中僅有兩個獨立車輪點簇(前后輪),或單個車輪點簇(獨輪車)。
雙輪車輛(如汽車):點云中可見至少四個車輪點簇(四輪汽車),或同一車軸的雙輪點簇(如卡車)。
應用:自動駕駛、高精度交通監測,適用于復雜光照和天氣條件。
五、基于微波雷達的原理
1. 毫米波雷達多普勒效應
原理:
毫米波雷達發射微波信號,通過檢測車輛反射信號的多普勒頻移和時間差,計算車輪數量和速度。
單輪車輛:雷達接收到單個移動目標的信號,對應單次頻移變化。
雙輪車輛:雷達接收到多個移動目標(如前后輪或左右輪)的信號,頻移變化呈現周期性或多峰值。
應用:智能交通監控、惡劣天氣下的車輛檢測(如雨雪、霧霾)。
六、多技術融合方案
實際應用中,單雙輪識別常采用多傳感器融合以提高準確性,例如:
地感線圈+攝像頭:通過線圈檢測車輛存在,攝像頭識別車輪數量;
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結合三維點云和速度信息,排除行人、動物等干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