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我是果果的媽媽,97后的普通全職寶媽。
記錄成長中的小碎片,
分享育兒路上的“干貨”,
和你聊聊當媽媽的那些心事、愛與疲憊。
今天是2025年6月22日,果果342天大,雖然還不會“滿地打滾”,但他的“情緒表達力”已經越來越明顯了。
我當媽不到一年,已經隱隱感受到:孩子情緒這塊,早教真的是關鍵!
尤其是很多寶媽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孩子一不順心就躺地上哭,還打人、撞頭,我真的快要崩潰了。”
其實這就是兒童發展心理中的一個正常階段,特別在1.5歲-4歲之間的孩子,更是“情緒爆發高峰期”。
那作為父母,到底該怎么做,才能不吼不打也能有效應對?
今天我就來分享4個高情商做法,不僅能平穩度過這些“炸毛時刻”,還能真正幫孩子建立良好的情緒調節能力。
一、別搶話、別訓斥,先“接住”情緒
很多時候我們一看到孩子發脾氣,就條件反射地說:
- “不許哭!”
- “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 “你怎么又開始鬧了?”
但孩子的大腦還遠遠沒有發育到“理智講道理”的階段,他的大腦此刻完全被情緒淹沒了。
這時候你說什么,他根本聽不進去,反而只會更加激動。
所以,第一步不是教育,而是“共情”。
? 實用話術參考:
- “你現在是不是特別生氣?因為那個玩具沒搶到,對不對?”
- “媽媽知道你很難過,你可以哭一會兒,媽媽陪著你?!?/li>
當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納,他才會從崩潰邊緣慢慢平復下來。
記?。航幼∏榫w,才能教會規則。
二、保持冷靜,但不冷漠
有的媽媽為了“做高情商媽媽”,強忍著自己不發火,嘴上說著“我理解你”,但表情已經寫滿了“我忍無可忍”。
孩子能感受到你的“假裝溫柔”,他會更不安、更用力表達。
還有些爸媽直接冷處理:“你鬧吧,我走了。”其實這也會給孩子一種“你只有好表現才值得愛”的誤解。
高情商的應對是:你可以有情緒,我依然陪你在這里。
? 正確做法:
- 你可以先深呼吸,調整自己情緒
- 然后陪在他身邊說:“你想哭可以,媽媽在你身邊,不走?!?/li>
就像我們成年人難過時,也需要一個“在乎我們”的人,不是冷處理,不是訓斥,是“在”。
三、情緒過后再引導,而不是“趁哭教育”
孩子情緒爆發時,是無法接受“說理”和“講規矩”的。
很多家長喜歡在孩子哭得最兇的時候“抓住機會教育”:
- “你看看你剛剛像個什么樣子?”
- “你是不是每次都這樣不講道理?”
- “你這樣誰還愿意跟你玩?”
這種“情緒中教育”的方式,只會讓孩子覺得你是敵人。
正確的方法是:在孩子平靜之后,再引導思考。
? 情緒過后怎么說?
- “剛剛你很生氣,媽媽看出來了,你還記得是因為什么嗎?”
- “你希望下次再遇到這種事,怎么做才不會那么難過呢?”
這才是真正教會孩子“認識情緒→理解情緒→調節情緒”的全過程。
四、提前“預設”情緒出口,減少突發崩潰
孩子的情緒問題,很多都可以提前預防。
比如:
- 出門前就告訴他,今天只能買一個玩具;
- 去商場前就說好不能去游樂區;
- 平時在家建立“我不行”的習慣,讓他學會“承受結果”。
尤其對1-3歲的孩子來說,他們特別需要明確的邊界感。
當我們提前做好心理鋪墊+規則設定,就能極大減少臨場情緒爆發的頻率。
? 舉個例子:
“果果,今天我們只看,不買,媽媽陪你一起看看就好哦?!?br/>
即便他當下還不能完全控制自己,也會在多次重復中,逐漸建立“情緒表達的方式”。
最后總結一下:孩子躺地上哭,不是“無理取鬧”,而是在“表達不會說的情緒”。
以下4個做法,建議收藏:
- 先接住情緒,再談教育:蹲下來,承認孩子的情緒存在。
- 保持溫柔堅定的陪伴:不走、不吼、不冷戰。
- 事后再引導,別當場說教:哭的時候閉嘴,哭完后再聊。
- 提前設定規則,減少突發情緒:越小的孩子越需要預設場景。
我是果果的媽媽,一位97后的普通全職寶媽。
和你聊聊當媽媽的那些心事、愛與疲憊。
歡迎一起分享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