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有什么用?
反對者認為文科既無法像工科那樣直接生產出消費品,也無法像理科、商科、法科那樣間接地服務于生產-分配機制,因此顯然沒什么用;
支持者則會說些“無用之大用”之類的搖頭晃腦的傻話。
這種思路首先預設了某些需求,這些需求被不加反思地認為是合理的,某樣東西的價值在于它能滿足某種需求。
這是一種很市場經濟的思路,我自己的錢愛怎么花就怎么花,讓我開心了這錢就花值了。
帶點馬克思主義色彩的人則會對需求作些限制,會認為打游戲之類的消遣是沒有價值的,有價值的是那些直接、間接地服務于生產力發展的人類活動。
(我的一位深信馬克思主義已經超越一切資本主義哲學因此讀完高中哲學課本就已經站在世界哲學頂端的同學曾苦思冥想游戲到底有什么價值,最后得出的結論是,人們通過游戲得到了休息,第二天可以迸發出更大的生產力。)
那種很市場經濟的思路也未必會完全否定文科的價值。我們總歸還是要看電影、讀小說、翻翻通俗歷史讀物、搞些給政府敲鑼打鼓的文宣,而這些文化消費品的生產很難離開文科訓練。
不過文科學術研究就慘了。雖然自認為在為萬世開太平,但說白了文科學術研究主要還是為己之學,即主要的作用是解決自己的人生困惑,對別人沒什么好處。
現代人的普遍心態是萬事俱備,只差有錢,基本沒什么人生困惑了,就算有,也會去讀心靈雞湯、成功學和各種“心理學”讀物,而不會去讀論文。
哲學是希臘文明的特產,其他文明原來并沒有哲學,但它們也不會覺得自己缺了什么。
文科呢?
我們可以接受一個沒有文科學術研究,只有理工商法外加一堆垃圾文化消費品的社會嗎?
也不是太難。
要為文科學術研究辯護,要論證國家/社會有責任養人文學者,就必須對人的各種活動形態、需求持批判性的態度,必須論證有些需求是沒價值的,而人文學術研究對一個國家、對一種健康的教化秩序、對良好生活來說是不可或缺的。
只有搞清楚身處其中的特定條件,我們才能具體思考目標和手段。但我們往往只關心what和how,不關心why,甚至根本意識不到這還能成為問題。
有文科氣質的人本來應該是有這種敏感性的。
推薦《三聯生活周刊》
大浪淘沙出的精品雜志,
浮躁生活的良師益友,
碎片化時代仍然保持深度,
三聯是為數不多值得信任的存在,
《三聯生活周刊》2025年跨年刊訂閱
全年52期每月4-5本,包郵
原價:780元
限時特惠價:390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