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之濱,神農故里。當國務院《關于提升中藥質量促進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在2025年春風中落地,湖北這片孕育了“醫藥雙圣”李時珍的土地正迎來千年未有之變局。作為全省五大支柱產業的生命健康領域,其蓬勃發展的脈絡深處,湖北中醫藥大學以科研為筆、以產業為紙,正在書寫道地藥材復興的傳奇——這所扎根“中華藥庫”的高等學府,已然成為撬動中醫藥現代化的重要支點。
近日,華中地區首個千萬級本草多組學成分庫發布會在武漢開幕,該成分庫首次為華中地區中藥資源繪制“數字畫像”,從《神農本草經》至《本草綱目》,歷代先賢“辨物性、明藥效”的實踐積淀,凝聚成底蘊深厚的本草知識體系,此次建成的成分庫,首次大規模、系統性地將這一傳統經驗知識轉化為現代科學可解析的物質基礎數據。此次建立起的成分庫也如同一扇明亮的窗口,讓外界得以清晰窺見主辦方之一——湖北中醫藥大學的深厚底蘊與蓬勃活力。
湖北中醫藥大學創建于1958年,其前身是成立于1954年的湖北省中醫進修學校,學校是湖北省人民政府、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建高校,是我國較早開辦中醫本科教育和最早開辦中醫研究生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學校,教育部碩士研究生推免高校;是湖北省第一所擁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的省屬高校,湖北省首批設有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的省屬高校。湖北中醫藥大學的教學實力扎根于荊楚大地的醫藥沃土,在近七十年的辦學歷程中,逐漸凝練出“經典傳承與臨床實踐交融、現代科技與道地資源互促”的獨特育人體系。
學校將李時珍“格物明理”的精神內核融入教學全過程,構建了以中醫思維培養為根基、以解決產業實際問題為導向的人才培養生態。其教學優勢集中體現在三個維度:深厚的臨床教學資源網絡、與時俱進的產教融合機制,以及貫通古今的師資傳承體系。臨床教學是中醫藥教育的生命線,學校依托4所直屬附屬醫院(含三甲醫院湖北省中醫院)和32所教學醫院,打造了覆蓋全疾病譜系的實踐平臺。學校積極開展對外交流合作,構建醫教協同、產教融合和科教融匯三大體系,形成校醫、校政、校企、校地、校研和校校六大開放辦學格局,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與政府有關部門、地市縣、中醫藥龍頭企業、高水平科研院所和高校等80余家單位開展交流合作。
學校堅持人才培養中心地位,持續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先后開設“中醫教改實驗班”“中醫學拔尖創新人才班”“中醫學5+3一體化班”,成立時珍國醫班、時珍國藥班和時珍拔尖班。比如,“時珍青創”計劃以師生雙主體協同育人為核心,精準構建教育機制。學院精心選拔涵蓋老、中、青梯隊的青創導師29人及學生60人,組建“時珍青創班”。通過“1+2”(1位導師指導2名學生)雙選配隊模式,形成特色小班。學生深度融入導師團隊,跟診實踐、參與科研、接受實驗室安全培訓,并在導師全程指導下開展創新創業項目申報、備戰學科競賽。師生協同共創,有效激發了中醫藥傳承創新的濃厚科研與雙創活力。
從神農架下的藥材基地到光谷生物城的研發中心,湖北中醫藥大學的教學實踐始終與湖北中醫藥產業同頻共振。當學生在李時珍紀念館誦讀《本草綱目》序章時,他們不僅是在致敬先賢,更是在接續一場跨越五百年的醫藥傳承——而這份傳承,正通過經典教育與現代科技的創造性融合,在新時代煥發出蓬勃的教學生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