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家出臺一系列城市更新領域的重要政策,城市更新已然上升至國家戰略高度。
同策研究院聯席院長宋紅衛認為,從城市更新推進情況來看,目前行業有四大痛點,如一直不解決,將大大影響后期推進節奏和效果。
第一大痛點是規劃不協同:
1、城市更新項目與城市整體規劃銜接不好,導致與城市整體發展脫節。比如有些項目周邊道路拓寬了但沒有停車位配套,有些項目建筑翻新了但配套設施仍老舊,經常管網堵塞等。
2、城市更新涉及多部門分頭管理,因缺乏統一規劃與審批協同,部門割裂導致“碎片化更新”。比如住建部負責老舊小區的改造、城管部門負責推進街道小巷的整治、交通部門實施道路的拓寬,各部門按照各自標準獨立謀劃項目,如果不能好好銜接,會直接導致城市更新項目改造周期拉長,成本增加,有些還會影響到項目的整體品質。
第二大痛點是資金結構錯配:
1、在資金申報條件上,標準不一。城市更新的財政資金設置了中央、省、城市三級結構,各級均設置了申報條件。地方政府為爭取財政資金支持,不得不將片區整體改造的項目拆分成多個單項工程,分別申報不同部門的資金,既影響到效率,也增加了申報的成本。
2、在資金使用上,"重硬件、輕軟件"。城市更新的項目60%以上資金用于建筑改造等可見外立面工程,而社區治理、產業導入、產業孵化等服務提升方面軟性投入不足10%。上海某歷史文化街區項目,改造后因為缺乏運營資金,導致了30%的活化空間重新閑置起來。
第三大痛點是項目定位與評估方法錯誤:
1、有調查報告顯示,85%的城市更新項目在規劃階段僅通過張貼公告征求意見,但實際居民的參與率不足15%,這就導致70%的項目規劃與改造的內容跟周邊居民需求并不匹配。這種規劃脫離實際,失敗的可能性很高。
2、項目的估值邏輯還是按照增量開發時代的成本加預期估值邏輯。存量時代,更適合產業運營支撐的現金流估值邏輯,這就導致很多項目運營收益不足以覆蓋維護成本。某省會城市投入8億元改造的商業街,因缺乏業態規劃,開業一年后商戶空置率達40%,年運營收益不足1200萬元,僅為維護成本的30%。存量時代,每個區域的價值和商業價值是可以量化的,要基于商業價值的資本化來反向做成本的控制,才是城市更新的正確方法論。
第四大痛點是重短期收益忽略整體價值
1、很多城市更新項目改造往往聚焦單一目標,難以實現綜合效益的整體提升。比如有些項目過度追求房地產開發收益,導致產業空間被擠壓。某城市的某更新項目中住宅開發占比達75%,產業配套僅占12%,造成"職住失衡"、產業跟人口錯配等問題。
2、許多城市為追求短期政績,優先實施主干道沿線、領導掛點片區的更新項目,而對城市腹地、問題復雜區域則長期擱置或忽視,導致這些區域的城市更新難度大大提升,價值大大地流失。
城市更新破局需系統性制度創新。從城市更新的高度上來講,它要求有極高的整體規劃的眼界;從城市更新的實施來講,它又要講究正確的方法論;從參與主體上來講,它是需要多個部門、多個主體協同推進的一項事業,所以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做好研究工作,也希望國家在城市更新方面能給予更多、更落地的政策支持,只有這樣才能把城市更新更快更好地推進下去。
—關注同策研究院視頻號—
—年報下載—
聲明:本同策研究院微信公眾號內容版權、報告發布等最終解釋權歸同策研究院所有。所述內容和意見僅供參考,不構成市場交易和投資建議。未經本公眾號授權,嚴禁在任何平臺(包括但不限于微信公眾號)以任何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錄音、錄像)傳播本同策研究院公眾號刊發的所有內容。抄襲、盜用及篡改我司發布內容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大家監督舉報。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若有疑問請聯系郵箱songxuemei@tospur.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