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初中的寶子們!今天咱來嘮嘮初中生咋理解匱乏感產生的情緒。
話說放學路上,小林瞅著同學新買的運動鞋,喉嚨一下子就緊巴巴的。那種“心里空蕩蕩”的感覺,就跟被橡皮擦抹掉的鉛筆畫似的,在課間操、生日聚會前、考試排名后,“嗖”地一下就冒出來了。這就是“匱乏感”,它可不是簡單的“沒有”,而是大腦對“不夠”那叫一個敏銳捕捉。
1. 缺啥?答案藏在細節里
小美瞧見同桌筆記本上有偶像簽名,就不停地摩挲自己用舊的作業本;小明聽到父母說“下個月換手機”,盯著屏幕裂痕的手指都抖起來了。這時候啊,匱乏感就像棱鏡一樣,折射出好多方面:物質方面,像新書包;情感方面,比如父母陪伴;社交方面,就是朋友圈;能力方面,像數學成績。這就跟拼圖碎片似的,缺一塊,整個畫面都變樣了。
2. 情緒馬戲團開場啦
匱乏感能招來一堆情緒小丑呢!
焦慮就像深夜的鬧鐘,一直提醒“明天要交作業,本子還沒買”。
自卑就像隱形墨水,聽到“你家是不是不富裕”就現形了。
憤怒一下子就爆發,對著摔壞的玩具喊“為啥別人家都有備用的”。
這些情緒可不是敵人,而是大腦的警報器,提醒我們有些需求被忽視啦。
3. 腦科學的魔法揭秘
咱把大腦想象成游樂場,前額葉皮層是冷靜的管理員,邊緣系統是激動的過山車。匱乏感一觸發,過山車“嗖”地加速,多巴胺就像失控的煙花炸開了。這時候前額葉喊著“冷靜”,可身體直接沖向自動販賣機,想用薯片暫時填滿心里的空洞。這可不是軟弱,是進化給的生存本能。
4. 打破循環的三把鑰匙
一是命名游戲,把“我好難受”改成“我羨慕小張的滑板,這讓我焦慮”。
二是感官錨點,握緊媽媽織的圍巾,聽聽雨聲,別老跟人比。
三是微小掌控,整理書桌的時候,把橡皮擦擺成笑臉。
5. 缺乏的背面是光
那個總忘帶飯卡的小雨,會悄悄幫值日生擦黑板;總穿舊校服的阿杰,畫的漫畫能把全班逗得哈哈大笑。匱乏感就像沒拼完的拼圖,缺口的地方正好讓星光透進來。下次焦慮來了,把“我沒有”換成“我正在尋找”,每個缺口都是新故事的開頭。
放學鐘聲一響,小林把運動鞋照片設成手機壁紙。這可不是模仿,是給自己定了個小目標。匱乏感不會消失,但它不再是黑洞,而是指南針,能讓我們找到真正重要的東西!寶子們,遇到匱乏感別慌,用上面的方法試試唄!
主講人:北京權威青少年心理咨詢師郭利方,國家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多年的個案咨詢,積累了豐富的咨詢經驗,有卓越的咨詢效果。經過整合以人本主義為中心,結合青少年自身學校人際、師生、同學關系,親子關系,在校成績等綜合全方位因素針對性心理咨詢,同時給予父母在孩子成長中遇到的心理問題專業性指導,走出了一條獨特而有效的咨詢道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