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農耕時代數千年,工業時代不到300年,而信息時代只有幾十年,卻創造了空前的財富和知識?
當人工智能成為史上無所不能的“最強大腦”,超越人類的學習能力,甚至能為所欲為,我們究竟應該怎樣開展教育?如何教?怎么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方法如何適應?
這不僅是一場技術應用的探討,更是對教育本質的哲學追問。
在日前召開的2025年福建省人工智能賦能高等教育改革暨產教融合發展研討會上,同濟大學黨委書記鄭慶華從教育的第一性原理指出,教育是人類迄今最重大的發明。在今天的三元世界,原子揭示了物質世界的組成原理,0和1構筑起了數字世界,而電為物質世界和數字世界提供了無限的動能。這其中,教育作為一種精神和思想、知識的載體,使得人類可以通過教育培養人才,創造知識、科技和文明,從而戰勝了其他一切物種,走到生物鏈的頂端。
然而當人工智能時代來臨,引發產業革命、范式之變和文明之變,人工智能賦能教育,又該為何轉,轉什么,怎么轉?從這三個基本問題出發,鄭慶華闡述了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的理念內涵。
為何轉:一場無法回避的全域革命
首先,AI正在引發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從前三次工業革命的科技造物、物幫人類,到第四次智能化革命的人機混合智能、全面融合賦能,后者既改變生產力,又改變生產關系,既改變經濟基礎,又改變上層建筑、意識形態和思維方式,所以其引發的變革是全方位、深層次的。
其次,AI正在改變科學研究的范式。鄭慶華指出,AI正在系統性地整合人類歷史上經驗、理論、計算和數據驅動的四種科學研究范式,催生出以AI for Science(科學智能)和AI for Engineering(工程智能)為代表的新科研范式。科學技術發展趨勢正朝著向極宏觀拓展、向極微觀深入、向極端條件邁進、向極綜合交叉發力的“四極”方向發展。
第三,AI正深刻影響人類文明與文化創新。人工智能成為繼語言、文字、活字印刷之后的第四個里程碑,從農耕文明、工業文明邁向信息文明,從“鉛與火”邁向“光與電”,從刀耕火種邁向智能社會。人工智能正在沖擊人類的主體地位,AIGC可能使人們對文化作品的價值判斷產生混淆,影響原創,引發文化價值、倫理、 知識產權問題等,算法偏見將導致語言和文化的多樣性受損。
延伸到教育領域,這意味著大學的核心使命——知識生產與創新策源,其基本模式正在被顛覆。過去,大學是知識生產的中心;如今,AI大模型正以驚人的速度生成、聚合、傳播知識,在某些領域甚至展現出超越人類的分析與推理能力。正如鄭慶華所言,當前高校85%的學科/專業是前三次工業革命的產物,面臨需求失配、內涵老化、名稱陳舊、能力不適的問題。
這時,教育面臨的挑戰愈加突出。舉例來說,教育的“慢”與科技的“快”之間的矛盾愈發尖銳:一是“周期差”拉大,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周期從30~60年減少至1~3年,而學校教育從新課程醞釀到使用,需要5~10年,造成教育的跟隨性;二是“認知差”加深,學校的科學教育與業界的科技發展偏差變大,教科書未必能代表科學界的觀點等問題凸顯。
高校如何繼續擔負起科技創新策源、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使命?大科學時代應怎樣建設研究平臺和組織模式,才能擔負起科技創新策源這個功能?
轉什么:從“師-生”到“師-機-生”的教育新形態
這場重構最核心的體現,在于教育新形態的變革。鄭慶華總結為,從過去的“師-生”二元結構演進為“師-機-生”三元結構。在這個新結構中:
教師(師)的角色發生重要轉變: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引領學生“價值塑造、思維創新、情感教育、能力培養”的引導者和AI助教的“訓練者”。
人工智能(機)作為智能體,深度融入教、學、評、管、研全流程:它既是學生個性化的“學伴”,提供7x24小時的答疑和思維鏈引導;也是教師的“助教”,輔助備課、分析學情;更是科研人員的“智能助手”。
學生(生)的學習方式被徹底改變:從被動接收知識,轉變為主動的、探究式的、項目驅動的學習,以及如何與AI協同完成創新性任務。
鄭慶華認為,“師-機-生”三元結構將以人機協同的新智商超越人類自身智商的局限性,實現互教互學、虛實一體、個性伴隨,通過人對人的教育、人對機的訓練、機對人的賦能、機對機的對弈改變未來教師、未來課堂、未來學校、未來學習中心的教育新形態。
怎么轉:“五個轉變”和華為的實踐路徑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與認知方式,大學唯有變革才能支撐科技創新、產業變革。這需要:
轉理念:AI賦能教育、改變人類的認知邏輯是一個必然趨勢;轉模式:校園+網絡+AI大模型組成未來教育的三大基礎設施;轉手段:利用AI實現針對性地教、個性化地學、多元化地評、智能化地管;轉場景:創造沉浸式、探究式、互動式的教學新場景,讓學習過程從單向灌輸變為游戲化、協同化、問題驅動式的深度體驗;轉業態:構建自主創新的AI教育新業態,培養適應自主創新技術體系的人才,確保科技向善和治理安全。
目前,教育部已公布兩批50所高校率先探索“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典型案例;華北理工、江蘇大學等28所高校啟動“AI+智慧學習” 試點學校,一場“不轉型即落后”的教育變革正在加速。
在這場教育變革浪潮中,華為扮演著關鍵的參與者與推動者角色。
華為中國政企教育醫療系統部部長盧永平指出,先進制造、軟件信息等領域的人才短缺,正將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產教融合推向必須破局的戰略高度。作為服務全球教育行業的科技企業,華為始終以“技術賦能+生態共建”雙輪驅動,在教育數智化轉型中交出了多份答卷。
圍繞“人工智能+教育”,華為打造了“1+3”全場景解決方案。以數字化實訓為基礎,全球布局3000+ICT學院,1300+專業講師,每年培養超過20萬名學生,華為以其領先的產業實踐助力全球ICT人才培養。同時,衍生出科研計算、智慧校園和智慧教室三大解決方案,推動教育數智化轉型。
- AI+教育:從教學工具到科研創新的全鏈條賦能
在高等教育領域,AI不僅是提升教學科研效率的技術工具,更是驅動高校邁向世界一流、實現科研范式革命的戰略引擎。
在上海交通大學,依托昇騰底座,華為助力打造AI教學工具,將DeepSeek融入“交我算”平臺,提供新一代大模型底座,升級了高數、線代、數學分析、信號與系統等課程的數學深度推理AI學習工具,解決了學生問題多,缺少思維鏈等問題,大幅提高了教科研效果。
在東南大學,基于校內昇騰算力平臺,華為助力其為全校師生提供7×24小時AI教學服務,穩定響應,滿足教學、科研及辦公的連續性需求。未來可快速接入校本知識庫(如學術資源、課程體系),打造“AI+教育”“AI+X科研”垂直領域解決方案,賦能學科交叉創新。
與此同時,華為中國政企教育醫療系統部副部長袁亞儒指出,華為依托“算存網云安智”架構,利用AI等先進技術,打造智慧教室、智慧校園、智慧科研等解決方案,為教育行業帶來了教、學、管、研、評的全方位賦能創新。
在寧夏大學,華為聯合文華在線,打造面向課前、課中、課后的智慧教室解決方案,實現統一教學、智能教學;在中南大學,打造統一承載、智能運維為核心的智慧校園解決方案,實現全光校園、綠色低碳;在華中農大,打造出以AI4S、高性能計算HPC為核心的科研計算解決方案,加速了科研的自主創新。
- 產教融合樣板:從實訓方案到現代產業學院的生態落地
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
得益于華為在技術創新領域取得的成績,其構建了從基礎計算、操作系統、數據庫,到整機設備的全棧自主創新開放技術體系。通過這一技術體系,華為構建出數字化實訓解決方案,將ICT的最優實踐總結提煉和課程化,開放給高校,從而為推動與科技發展速度同頻的人才培養做出貢獻。
在沈陽工學院,雙方聯合推出“根智融合”生成式AI數字化實訓解決方案,構建了“模型調優-工程部署-產業應用”全生命周期研訓體系,方案提供了模塊化實訓平臺與多模態業務場景模擬環境,通過深度沉浸式交互設計強化學習體驗,并結合行業典型案例的場景化解析,顯著提升學員對大模型技術原理的理解深度與產業落地實操能力。
盧永平介紹,沈陽工學院與華為共建的國際化現代產業學院已取得顯著成果:1、基礎設施:建成26個前沿實驗室,覆蓋昇騰AI、鯤鵬計算、鴻蒙系統等六大技術領域;2、課程重構:完成97門課程數智化改造,將AI技術深度融入教學;3、人才培養:彌合理論與實踐鴻溝,培育出一批具備產業競爭力的應用型人才。
“道”與“器”:AI賦能教育的交融之道
鄭慶華描繪了AI時代高校重構的“道”,顯然,華為提供了堅實的“器”之支撐。
鄭慶華坦言,教育是“慢變量”,而企業和社會發展是一個“快變量”。當前,學習速度遠落后于科技發展速度,造成學習時間普遍延長,這對新時代的教育形成了巨大的沖擊和影響。
很明顯,未來的大學不是知識的孤島,而是與前沿科技、產業生態深度融合的創新共同體。在這場“道”與“器”的交響中,華為扎根數智教育,服務高校的科研創新、教育教學、智慧校園建設和人才培養, 以AI賦能教育數智化轉型,通過“技術賦能+生態共建”,正為教育這一“慢變量”增添跟上時代的“加速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