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科學突破常被認為源于現有知識的新穎重組。然而,盡管全球科研人員和論文數量爆炸式增長(創造了更多重組機會),突破性成果的增長速度卻未同步提升。通過分析1960-2024年的4900萬篇學術論文,我們發現:非典型重組(atypical recombination)與顛覆性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呈現顯著負相關——這一規律在學科、時間、團隊規模甚至同一論文的不同版本中均成立。對專家訪談揭示了一種替代機制:近90%的突破通過替代(displacement)領域內主導思想實現。文獻計量證據進一步顯示,顛覆性論文常與它們替代掉的文獻主題高度重疊,表明突破源于領域內替代而非跨領域重組。值得注意的是,方法論的替代比理論的替代耗時更長,揭示了科學知識更替的復雜動態過程。
關鍵詞:重組創新、替代理論、科學顛覆性、知識網絡、范式轉移
彭晨丨作者
論文題目:Can Recombination Displace Dominant Scientific Ideas? 發表時間:2025年6月19日 論文地址:https://arxiv.org/abs/2506.15959
背景
科學創新究竟如何發生?半個世紀以來,學術界存在兩大對立觀點:重組理論認為突破源于跨領域知識拼接,如量子力學結合生物學;而替代理論則強調對舊范式的直接挑戰,如相對論顛覆傳統牛頓力學。前者受經濟學模型支持,后者扎根科學史研究,但二者長期缺乏實證對話。近期,集智社區科學家林意靈、吳令飛發表新的預印本文章,通過4900萬篇論文的大數據分析與專家案例驗證,首次系統檢驗兩種理論的競爭關系,揭示科學突破的真實路徑。
吳令飛是集智科學家社群成員,團隊在Nature發表多篇論文,集智公眾號也對它們進行了深入解讀。
知識重組 vs 理論替代
重組理論奠基者韋茨曼(Weitzman)曾將創新比作“知識嫁接”:通過組合舊元素創造新可能。這一假說催生了“非典型性指數(A-index)”——若論文引用期刊組合越罕見,例如《細胞》+《物理學評論》,其創新性越高。“顛覆性指數(D-index) ”則用于量化論文對舊知識的替代程度。
然而,當研究者將A-index與D-index結合分析時,發現高度非典型引用的論文反而更少引發范式顛覆。例如,1998年人類基因組計劃論文(A-index極高)通過整合已知數據擴展應用,而1953年沃森-克里克的DNA雙螺旋論文(D-index達0.96)則直接替代了同年發表的鮑林三螺旋理論。
圖 1.高度非典型引用論文的興起和高度替代論文的衰落。
圖 2. 論文的非典型性與顛覆性呈負相關。
為驗證因果關系,研究團隊追蹤了3382篇論文的預印本與發表版本。結果顯示,作者在修改中增加的跨領域引用(提高A-index)往往降低論文的D-index。例如,某金融學預印本引用18篇文獻(A-index=22),經同行評審后增至33篇(新增生物學文獻),其D-index從0.15降至-0.03。這可能說明重組行為可能稀釋論文的顛覆潛力,因其轉向“知識整合”而非“替代競爭”。
圖 3. 增加論文的非典型性會減少其顛覆性。
領域內的“精準狙擊”
那么,顛覆性論文如何替代舊知識?通過語義分析發現:92%的高D值論文與其替代的參考文獻存在顯著主題重疊。例如,圖靈1936年開創計算的論文,7篇參考文獻全部來自數學邏輯領域;2017年Transformer架構顛覆LSTM模型時,核心引用仍集中于機器學習領域。這與重組理論預測的“跨界啟發”相反,支持替代理論的“深度本地搜索”機制,突破往往源自對領域核心問題的持續攻堅。
圖 4. 顛覆性工作的主題它引用最多的參考文獻的主題重疊。
理論與方法的時間競賽
通過大語言模型對5萬篇高D值論文分類,研究發現:理論替代平均比方法替代快3倍。例如,圖靈機(1937)一年內替代丘奇的λ演算(1936),而瓦茨-斯托加茨的小世界網絡模型(1998)耗時30年才替代米爾格拉姆的社會實驗(1967)。這可能是因為新理論常以“邏輯優越性”快速勝出,而新方法需經歷工具鏈完善和學界的適應。
圖 5. 理論的進展很早就發生了,方法上的的進展出現得比較晚。
啟示:科學創新要怎么做?
在“跨學科即創新”的時代風尚下,本研究提示了科學突破的深層邏輯:
重組創造多樣性,替代推動變革:非典型組合拓寬知識邊界,但顛覆性突破需深耕領域內核;
測量工具需謹慎:A-index反映知識流動性,D-index衡量范式破壞力,應區分開對待;
警惕“創新通脹”:當前科研評價過度追捧跨學科指標,可能導致“廣但不深”的知識泡沫。
在“大科學”時代,如何在鼓勵重組的同時培育顛覆性土壤,將是亟待解決的深層問題。
面向未來的科學學讀書會
科學是研究實踐、是理性精神,也是一個由學者、文獻、科研項目、科學思想與靈感等一起構成的自組織、自生長的復雜系統。科學學這門學科,旨在深入理解科學研究的種種因素并推動科學發展。科學的迅猛發展在積累科學知識的同時,也遭遇諸多社會、倫理、政策問題:開放科學的范式如何影響科學研究的實踐?階層、性別、種族、國家等視角如何揭示科學不平等的起源?期刊編輯和審稿人如何塑造當今的科學活動?科學人口結構、人才激勵、科技人才流動如何影響科學發展?AI大模型如何重塑科學研究的各個環節?
為了思考和回應科學的多元化挑戰、科學開放性面臨的危機,以及新興技術對科學的沖擊,集智俱樂部聯合美國匹茲堡大學博士后崔浩川、東南大學副研究員孫燁、田納西大學信息學院助理教授李愷、紐約大學阿布扎比分校博士研究生劉逢源、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研究員古恒宇,共同發起,這是繼「復雜系統下的科學學讀書會」之后的新一季科學學讀書會。讀書會已完結,現在報名可加入社群并解鎖回放視頻權限。
詳情請見:
1.
2.
3.
4.
5.
6.
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