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池碧水映古蓮,百年沉睡終綻放。
今年4月7日
10株拇指粗細、僅20公分長的
太舟塢古蓮種藕
被小心翼翼植入到
中關村溫泉科技園二期的生態池
歷經近三個月的精心養護
如今古蓮已抽芽展葉
粉白花瓣舒展如蝶翼
挺拔蓮葉擎起露珠
在陽光下勾勒出“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雅輪廓
在中關村溫泉科技園二期養護團隊
每日潑水防曬、調控制水的呵護下
這10株經中國科學院碳-14認證的明代古蓮
承載著700年的時光密碼
如今成功存活綻放
以破土而出的姿態訴說著
在溫泉這片熱土上
科技春風如何讓沉睡生命重煥生機
古蓮重生:七百年沉眠終遇科技春風
“換土三次才調出合適的塘泥,pH值必須卡在6.8-7.2,水深控制要非常精確。”中關村溫泉科技園二期古蓮移植項目負責人孫磊回憶,最初種藕因堿性土壤不適,團隊連續一個月“泡”在池邊調土養水。如今7株古蓮已抽芽展葉,粉白花瓣在陽光下舒展,雖有荷葉曾被烈日曬裂,但每日潑水防曬的呵護下,花期因幾場及時雨得以延長。園區更通過傳感器24小時監測水土,讓百年古蓮在科技呵護中重獲生機。
太舟塢古蓮的“回遷”之路,始于2024年香山植物園的種植喜訊。在溫泉鎮黨委與興泉資本推動下,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專家全程指導移植:從土壤調配到水質調控,從環境適配到立葉培育,每一步都踐行著“科學守護歷史”的理念。如今,“古蓮盛開慢直播”在視頻號24小時運轉,網友可云端見證晨露凝于蓮葉、月華浸染花影的絕美時刻,讓沉睡世紀的古蓮成為“活態歷史標本”。
精神鑄魂:古蓮文化賦能地區發展肌理
古蓮的堅韌基因,正與溫泉鎮“三位一體”文化體系深度融合。“古蓮歷經百年沉寂仍能盛放,這就是‘守正創新’的最佳詮釋。”中關村溫泉科技園二期副總經理張健指著池邊“溫和敦厚、守正創新”的標語闡釋,園區引入古蓮不僅為景觀,更要以“厚積薄發”的精神激勵科創企業——正如《古蓮人才計劃》發放人才卡、舉辦20余場“古蓮杯”雙創大賽,已吸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領域百余個項目落地。
“我們用傳感器監測古蓮生長,恰如用科技守護傳統。”張健表示,園區將古蓮精神融入產業生態,通過“古蓮思享匯”鏈接企業家,構建“以產聚才、以才促產”格局。這種融合在機關文化中更顯鮮明:溫泉鎮黨群工作辦公室副主任郭婧昊介紹,“務實擔當”的機關內核,正是從古蓮“耐住寂寞、靜待花開”中汲取的力量,基層干部借古蓮精神優化營商環境,為企業提供“醫食住行教”全周期服務。
社區文化里,古蓮的“亭亭凈植”化作“整潔有序、睦鄰有禮”的生活圖景。古蓮書屋中,居民捧讀時可觸摸索額圖花園的歷史脈絡;兒童在科普活動中了解古蓮培育知識。“‘禮’的內核就像古蓮扎根淤泥卻不染塵埃,既守秩序又重倫理。”郭婧昊的話語,讓古蓮從自然符號升華為文化圖騰。
未來圖景:一朵蓮花托起創新高地夢想
當慢直播鏡頭掃過盛放的古蓮,溫泉鎮的創新故事正同步上演。從近年來溫泉鎮出臺《古蓮人才計劃》,到舉辦“古蓮杯”創新創業大賽、古蓮思享匯、產業對接會等20余場活動,持續增強地區活力和吸引力,正如張健所言:“每片立葉長出都像科創突破,需要時間沉淀。”這更契合了溫泉鎮的發展邏輯——不追短期流量,以古蓮文化厚植創新土壤。
“未來要讓古蓮精神滲透每個產業細胞。”郭婧昊透露,溫泉鎮正規劃“古蓮文化產業鏈”,將慢直播、文創產品與人才服務結合,讓百年花魂成為吸引全球科創人才的“精神磁石”。正如古蓮從明代魚塘走向科技園區,這片土地正以文化為橋,連接歷史厚重與未來想象。
此刻
中關村溫泉科技園二期的古蓮
仍在慢直播中舒展花瓣
而溫泉鎮已循著“古蓮密碼”
解鎖發展新篇
當科技與人文在蓮葉間交輝,我們有理由期待:這朵穿越百年的蓮花,終將在海淀北部綻放出最璀璨的創新之花,讓“守正創新”的精神根系深扎沃土,生長為引領區域發展的文化高峰。
記者:景天
攝影:高子旗
編輯:關鎵萍
推薦 · 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