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內知名高校,復旦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注重本土化商學教育,國際化與本土化如何形成共生共長的“雙螺旋結構”?硬科技浪潮下,商科教育怎樣助力科技創新落地?
文|胡嘉琦
ID | BMR2004
復旦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以下簡稱“復旦管院”)政立院區從空間設計到功能分區,以極具張力的幾何美學演繹現代國際風格,每一處設計細節都在訴說“開智求真、拓新領變”的精神。在中國商科教育領域,復旦管院起步很早,其MBA項目更以“科創”為戰略抓手,成為國內商科教育轉型的先驅。
作為國內知名高校,復旦管院注重本土化商學教育,國際化與本土化如何形成共生共長的“雙螺旋結構”?硬科技浪潮下,商科教育怎樣助力科技創新落地?《商學院》記者專訪了復旦管院MBA項目主任曹能,從歷史積淀、戰略布局到未來挑戰,解碼其穩居全球頂尖商科陣營的底層邏輯。
01
國際合作遍布全球
國際化是復旦管院始終堅持的戰略,依托復旦大學的品牌優勢,目前已與100多所國際學校簽署合作協議,其國際課程深入各國的商業生態,與當地企業建立了聯系。
例如,在西班牙全球課程中,師生能夠走進當地企業Inditex集團,開展可持續發展項目研究,獲得獨特的行業洞察;在美國,復旦管院與耶魯大學管理學院(Yale SOM)、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MIT Sloan)、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合作,聚焦領導力培養與戰略決策、技術創新與創業精神、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和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為學生提供了全面的國際化視野和前沿知識。近期,復旦MBA項目在中東開展全球課程,就中東投資環境、中國企業出海等熱門話題進行深入探討。
曹能強調,復旦管院的國際合作直接對接高校,堅持合作的嚴謹性和長期價值。這不僅涉及課程合作,還包括教師交流,即雙方教授互訪、共同授課,從而推動跨國研究項目,深化學術影響力。
在國際化教育背景下,中國學生加入海外頭部科技公司,海外的學生留在中國創業、工作的案例屢見不鮮。例如,秘魯學生在云南創立自己的農業品牌、法國學生成為中國民營能源科技企業高管等的例子。
02
破解技術商業化的“最后一公里”
MBA教育源自西方,放眼國際,很多戰略、管理理念無法落地,不僅是諸多國內MBA學員的困惑,也是諸多企業實踐中的困惑。特別是在如今科技浪潮下,中國企業在創新性、靈活性等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沿,這對MBA教育本土化帶來了新挑戰。
為此,復旦管院采取了國際化與本土化共生共長的“雙螺旋結構”。
如果說復旦管院的國際化是刻在基因里的,那么其本土化的最好體現則是“科創青干營”。曹能向記者表示,該項目是2022年創立的特色項目,每年從200余名申請者中遴選出80人,聚焦新能源、新材料與智能制造,生物醫藥與大健康,新一代信息技術三大賽道。這些賽道與國家的戰略方向高度一致,旨在培養具有科創意識的未來企業管理者,包括創業者、合伙人和職業經理人。
為此,復旦管院已自主研發了19門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科創課程,從中國科創企業的實際出發,原創性的管理理論、一手的新鮮案例。深入一線的科創企業校企合作,幫助學員構建科創企業管理知識體系。
曹能向記者解釋,這些課程的主要發生場景是在第一和第二課堂之中。第一課堂指的是課程的必修課和選修課;第二課堂指的是講座、論壇、企業參訪、閉門會、企業合作課程等。
第一課堂是復旦MBA課程體系的基石,無論是必修課,還是與時俱進的選修課,都采用了結構化和系統化的方法,是教授們花了大量時間和經驗開發的課程。
相比之下,第二課堂的形式側重于和產業合作,將最新的行業實踐、案例研究和知識結合當下熱點融入商業教育,是連接學術界和產業界的重要橋梁。在第二課堂,企業家、高級管理人員和專家分享商業洞見及實踐經驗,深度鏈接來自不同行業、專業背景的學員信息和資源,形成了一個“能量場”。
曹能表示,這種“硬核”培養模式成效顯著,助力學員從職業經理人成長為合伙人、從大企業的管理者轉變為敏捷的創業型管理者。
此外,在AI的浪潮下,復旦管院緊跟市場趨勢。2025年3月,復旦管院發布了其開創性的MBA項目招生計劃——“光合計劃”,旨在培養人工智能時代下具備知識嚴謹性和社會意識的 “生態領袖”。通過整合跨學科學習、實踐創新和終身學習支持,該計劃重新定義了商科教育。
“光合計劃 ”打破傳統方式,從申請階段開始,通過“身臨其境”的入學前參與來塑造候選人。申請者可以提前接觸復旦的知識 “土壤”,包括MBA課堂模擬、iLab商業咨詢項目精英分享會、行業俱樂部活動和職業發展研討會。“我們希望考生像種子一樣主動吸收知識,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營養。”曹能說。
入學后,項目的“知識光合層 ”融合了人工智能、人文學科和跨學科商業研究。其金字塔型課程包括11門核心課程、2個公共模塊和100多門選修課,涵蓋經典管理學科(如財務戰略、市場營銷)和前沿領域(如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管理),其中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管理是《金融時報》復旦MBA排名亞洲第一的必修模塊。
作為理論的補充,“實踐根系網 ”的構建則讓學員沉浸在現實商業世界的挑戰實踐中。MBA項目提供了兩大iLab實踐平臺——iLab商業咨詢項目和iLab商業挑戰賽,旨在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創業思維、社會責任感、引領未來的青年精英和未來領袖。其他機會還包括實習、全球案例競賽和長三角聚勁科創大賽。
復旦管院校友網絡包括14000多名 MBA 畢業生在內的60000多名校友,構成了“終身成長社區 ”的中堅力量。資深校友指導學生、領導迎新項目,并通過論壇分享行業見解。在“聚勁傳承 ”的傳統中,校友們指導新生,確保智慧能夠代代相傳。
曹能強調:“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商學院的教育必須重視人的價值。人工智能領導力實務課程和聚創領導力發展項目平衡了技術掌握與情商之間的關系,消除了‘工具化焦慮’。通過將教育定位為 ‘自我再教育’,培養更多協調邏輯與同理心的領導者。”
隨著各行各業都在努力應對環境、社會和治理要求以及人工智能的顛覆,復旦管院的“光合計劃”強調有機增長、互聯系統和環境協同效應,并將其MBA畢業生定位為適應性強的領導者,隨時準備在變化的生態系統中“茁壯成長”。
03
職業發展:數據背后的“隱性護城河”
在英國《金融時報》全球MBA排名中,復旦管院MBA“畢業生薪酬漲幅”“職業轉型成功率”兩項指標持續領跑亞洲。曹能向記者表示,這背后是復旦管院職業發展中心的基礎層、資源層和躍遷層“三層漏斗體系”共同作用的結果。
基礎層方面,每名學生入學即建立“職業檔案”,由專屬的職業班主任團隊全程跟蹤輔導;資源層方面,與2000余家合作企業展開各種校企合作,推行20多年的職業導師計劃,吸引了數百位各行業的校友、高管來助力學生的職業發展。每年150多場的各類職業發展活動涵蓋了企業參訪、企業實務課堂、職業技能訓練營等多場景;躍遷層方面,在求職季開展的多種形式的職業路演、招聘會、校友推薦計劃,幫助同學實現理想的職業目標。
面對AI浪潮,曹能認為,管理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復雜情境下的決策者,他們既具有創新精神和企業家精神,又有著優秀領導力和團隊合作能力,這是AI無法替代的。
站在管理教育與AI技術高速發展的十字路口,復旦MBA正試圖回答一個劃時代的命題:如何讓商科教育從商業實踐的“跟隨者”進化為“引領者”?
“當越來越多的畢業生用他們的領導力重塑著所在行業的創新邊界,推動商業文明的進化和可持續發展,在遇到未知的問題時也回到學院和我們一起尋找答案,促進了更多新知識的持續產生,并影響到更多的學員。”曹能如是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