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后嗓子腫痛,以為是扁桃體炎犯了,結果體檢又查出腎結石——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很多人覺得這倆病一個在上呼吸道,一個在泌尿系統,根本是“風馬牛不相及”,但醫生提醒:某些特殊情況下,它們可能真的存在“隱秘關聯”。
一、看似無關的兩種病,可能共享一個“病根”
扁桃體炎是扁桃體的感染性炎癥,主要由細菌(比如鏈球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癥狀多為喉嚨痛、發熱、吞咽困難;腎結石則是尿液中的晶體物質沉積在腎臟形成的“小石頭”,常見癥狀是腰痛、血尿、排尿困難。
從位置上看,一個在脖子附近,一個在腰腹部,確實隔得很遠。但近年來研究發現,反復發作的扁桃體炎,可能通過“免疫復合物”間接誘發腎結石。
具體來說,當扁桃體被鏈球菌反復感染時,人體免疫系統會產生抗體對抗細菌,這些抗體和細菌殘骸結合形成“免疫復合物”。正常情況下,免疫復合物會被腎臟過濾排出,但如果長期反復感染,免疫復合物大量沉積在腎臟,就可能引發腎臟損傷,影響尿液的過濾和排泄功能。
尿液中晶體物質(如草酸、尿酸)的排泄一旦受阻,就容易在腎臟內堆積,久而久之形成腎結石。這種情況在兒童和青少年群體中更常見,因為他們的免疫系統尚未完全成熟,扁桃體炎反復發作的概率更高。
二、這2類人要警惕“連鎖反應”
并非所有扁桃體炎都會牽連腎臟,以下兩種情況需特別注意:
1. 扁桃體炎反復發作的人
每年發作超過5次,或連續3年每年發作3次以上,屬于“慢性扁桃體炎”。反復感染會讓免疫系統長期處于“活躍狀態”,免疫復合物沉積腎臟的風險大大增加,進而可能誘發腎結石或腎炎。
2. 本身有代謝異常的人
比如患有高草酸尿癥、高尿酸血癥的人,本身就容易長腎結石。如果同時存在扁桃體炎,感染可能加重體內代謝紊亂,加速腎結石的形成。
曾有臨床案例顯示,一名16歲少年因“慢性扁桃體炎”反復發燒,同時伴有腰痛,檢查發現雙腎都有結石。切除扁桃體后,腎結石不僅沒再長大,甚至有部分自行排出——這正是免疫復合物影響腎臟功能的典型例子。
三、不想被“雙重打擊”,做好這3件事
1. 及時處理扁桃體炎,別硬扛
出現喉嚨痛、發熱時,及時就醫明確病因。如果是鏈球菌感染,需遵醫囑用足量抗生素治療,避免感染反復。對于符合手術指征的慢性扁桃體炎(如影響呼吸、睡眠,或引發其他并發癥),可考慮扁桃體切除術,從源頭減少免疫復合物的產生。
2. 養腎護腎,減少結石風險
多喝水是預防腎結石的“黃金法則”,每天喝夠1500-2000毫升水,保持尿液通暢;少吃高草酸(如菠菜、莧菜、巧克力)、高嘌呤(如動物內臟、海鮮)食物;定期做尿常規和腎臟B超,尤其是扁桃體炎反復發作的人,建議每年查一次腎臟功能。
3. 增強免疫力,切斷“感染鏈”
扁桃體是人體的“第一道免疫防線”,平時注意規律作息、均衡飲食,避免熬夜和過度勞累,能減少扁桃體感染的概率。秋冬季節注意保暖,避免感冒,也是預防扁桃體炎的關鍵。
四、醫生提醒:出現這些癥狀,別拖延
如果同時出現以下情況,可能是扁桃體炎牽連腎臟的信號,一定要及時就醫:
? 扁桃體炎發作后,出現腰痛、腰酸、尿液顏色變深(如茶色尿);
? 排尿時疼痛、尿頻,或尿液中出現泡沫;
? 發燒持續不退,且伴隨乏力、水腫(尤其是眼瞼水腫)。
扁桃體炎和腎結石看似“八竿子打不著”,但在免疫系統的“牽線搭橋”下,可能形成“連鎖反應”。與其等疾病找上門,不如提前做好預防——管好扁桃體,護好腎臟,才能避免被這兩種病“前后夾擊”。#腎結石##奕健行##扁桃體發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