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雙高計劃”的啟動,將專業群建設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核心位置。
與首輪“雙高計劃”相比,第二期的申報不再要求提交學校整體建設方案和任務書,而是聚焦于專業群建設方案、產業需求分析報告和可行性研究報告。
這一轉變并非偶然。
回看首輪“雙高計劃”,成績斐然,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其中,“重學校、輕專業群”的傾向尤為突出。不少院校將重心放在了數字校園、博士教師占比等相對容易提升的指標建設上,而對專業群的內涵建設、產業對接和服務能力等“難啃的骨頭”則選擇繞著走。
為何“新雙高”如此強調專業群?
根本原因在于,專業群是職業教育對接產業、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載體,是職校的特色所在。建不好、建不強專業群,職業教育談什么特色?談什么培養產業急需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專業群建設真相:很多學校只是在“拼湊”
當前, 我國經濟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產業集群效應日益明顯, 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愈發迫切。
作為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系最緊密的職業教育, 必須精準對接產業需求, 培養真正適合當地經濟發展的人才。
但現實情況卻不容樂觀:
不少職業學校存在"為建專業群而建專業群"的現象, 有的是為了安置冗余人員,有的是為了獲得更多政府資源,有的是僅僅是因為領導拍腦門, 就把校內幾個專業簡單拼湊在一起上馬專業群, 缺乏對區域經濟社會需求的深入調研和規劃。
這種做法,導致的就是:
教育資源嚴重浪費
培養的人才與市場需求脫節
學生學不到真東西,就業困難
解決方案:從產業需求出發,重構專業群
那么, 如何提升專業群建設對產業發展的適配度?
關鍵在于:
對專業群所在產業進行全面、深入、細致的的調研和分析。
分析過程包括三個核心步驟:
一、明確產業鏈各環節企業的特點
完整的產業鏈通常由上游、中游和下游三個部分組成。不同功能領域的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存在差異,通過細分產業功能領域,明確人才需求差異,職業學校才能夠有針對性地明確崗位面向,明晰專業設置和課程內容,使專業群人才培養充分匹配產業關鍵環節,更加精準地對接合作企業。
【案例一:新能源汽車產業鏈】
上游企業: 處于產業起點, 掌握資源和核心技術, 提供原料與零部件。新能源汽車產業上游企業專注于"三電"核心部件 (動力電池、氫燃料電池、電機及電控系統等)。例如,深圳擁有比亞迪等上游核心零部件企業,為其成為“新能源汽車第一城”提供了重要支撐。這類企業側重資源開發、基礎技術研究等。
中游企業: 產業核心區域, 負責制造核心設備和產品。新能源汽車產業中游由整車制造商組成 (如東風、長安、比亞迪、吉利、理想、蔚來等)。這些企業通過先進的生產工藝和技術,將上游提供的原材料轉化為具有市場價值的汽車產品。
下游企業: 產業鏈末端, 直接對接服務對象 (企業或消費者)。新能源汽車產業下游企業主要包括充電服務、汽車銷售、售后維修等服務型企業。特別是造車新勢力采用直營銷售模式,對銷售人員需求量極大。這類企業更注重市場營銷、客戶服務等能力的培養。
【案例二:直播電商產業鏈】
直播電商產業鏈的參與者更加多元,但同樣可以大致劃分為上、中、下游。
上游企業: 提供基礎資源、技術和服務支撐。這包括為直播提供貨源的品牌商/生產者 (如美妝個護、食品、服飾等各類品牌),提供技術支持的技術服務商 (如云服務、數據分析工具、SaaS平臺),以及提供人才和運營支持的MCN機構 (負責達人孵化、內容生產、直播流程管理等)。MCN機構和服務商是直播電商服務需求持續增長的重要體現。
中游企業: 產業核心,負責內容的生產、傳播和交易的實現。這主要包括直播平臺 (如抖音、快手、淘寶直播、視頻號等內容平臺或電商平臺),以及直接進行直播銷售的主播 (包括達人主播、明星主播、品牌自播團隊甚至數字人主播) 和管理主播的 MCN 機構。品牌方自行搭建的直播業務(店播)也屬于中游環節。
下游企業: 最終面向消費者,完成交易閉環并提供衍生服務。這包括直接觸達消費者的直播平臺 (作為交易場所和用戶入口),提供交易保障、支付服務的支付機構,完成商品交付的物流服務商 (如菜鳥、順豐等),以及最終購買商品的消費者。此外,數據分析、營銷推廣等服務商也貫穿中下游。
二、梳理代表性合作企業的崗位人才需求
選擇合適的合作企業至關重要, 這些企業應該在行業內具有廣泛影響力和知名度, 能與學校形成緊密合作關系, 提供實習實訓機會和企業導師指導。不同產業鏈位置的企業, 對人才需求存在顯著差異。
【案例一: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人才需求】
上游企業人才需求: 對電池/電氣/電控研發人才需求旺盛。例如,電氣工程師、電池工程師、電控工程師是核心需求崗位,要求掌握專業軟件 (如 CATIA、AutoCAD),薪資水平較高,反映了對高技能研發人才的迫切需求。
中游企業人才需求: 技術型人才需求多樣化。不同類型車企需求不同:國資車企側重設計/制造工程師;民營車企側重一線普工/技工;造車新勢力側重銷售/市場拓展崗位。這要求職業教育需根據區域內主導企業類型精準對接。
下游企業人才需求: 汽車售后服務領域人才需求持續增長。隨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增加,從銷售人員到汽車測試/運維人員,售后服務人才缺口將繼續擴大,為職業院校學生提供了廣闊就業前景。
【案例二:直播電商產業鏈人才需求】
直播電商作為新興行業,衍生出大量新職業和新崗位。
上游及服務商人才需求: MCN機構和服務商是人才需求的重要方面。隨著MCN市場規模的擴大,對紅人孵化、內容策劃、直播運營管理、商務拓展、數據分析、技術開發(如SaaS平臺、數字人技術)、供應鏈管理等專業人才需求持續增長。
中游平臺與主播人才需求: 這是直播電商最核心的人才需求領域。
主播與輔助人員: 包括帶貨主播(頭部、腰部、垂類特色主播、明星主播等)、助播、場控等直播間直接參與者。
運營與策劃人員: 包括直播選品、直播腳本策劃、直播電商操盤手、直播間投手(廣告投放)、用戶運營、活動策劃等。
品牌自播(店播)人才: 隨著店播占比提升,品牌方對具備直播策劃、運營、主播能力的人才需求增加,或者需要專業的代運營服務人才。
平臺側人才: 各大平臺(抖、快、淘、視頻號等)需要大量的技術研發、算法工程師、產品經理、平臺運營、商業化(廣告、電商變現)、合規風控等人才。
下游支撐人才需求: 主要集中在物流倉儲管理、供應鏈優化、客戶服務(如辛選建立千人客服團隊)、支付結算等領域。
三、辨別不同區域對同一崗位能力要求的差異性
即使是同一個崗位, 在不同地區的能力要求也可能截然不同, 這主要受到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文化背景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案例一: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區域差異】
一線城市 (如深圳): 國際化程度高, 技術要求更前沿。對整車制造領域人才需求大,尤其在車載軟件研發、智能駕駛系統等前沿技術崗位需求迫切,薪資水平高,反映了對高端研發人才的需求。
制造業發達二三線城市 (如長春、蕪湖): 生產制造技能需求突出。更注重普工/技工、工藝工程師等生產一線人才,以支撐零部件生產和制造基地的發展。
【案例二:直播電商產業鏈區域差異】
直播電商的區域差異性更多體現在市場活躍度和用戶畫像上,而非崗位技能要求的顯著分化。
市場活躍度差異: 不同城市在直播電商消費和參與度上存在差異。例如,快手年貨節數據顯示,北京、上海、重慶是新買家增長最多的城市,而北方和南方的回頭客城市也各有側重(如北方的北京、天津,南方的上海、徐州)。
產業集聚效應: 雖然直播電商具有線上屬性,但 MCN 機構、品牌總部、服務商等主體仍會形成一定的地理集聚。通常,一線和新一線城市(如杭州、廣州、北京、上海等)由于其電商基因、人才儲備、信息流通等優勢,往往聚集了更多的頭部 MCN 機構、平臺總部/區域中心、以及更密集的品牌資源,因此對運營、策劃、管理、技術研發、數據分析等崗位的需求可能更為集中和高端。
區域特色產業結合: 不同地區的直播電商可能與當地特色產業結合,形成特定的人才需求。例如,在農產品產區可能更需要懂農產品、能進行產地溯源直播的人才;在服裝、小商品制造基地(如浙江、廣東部分地區)則對服裝展示、供應鏈管理相關的直播人才需求更大。
因此,職業院校在進行直播電商相關專業群建設時,應重點考察當地及周邊區域的直播電商生態活躍度、主要平臺分布、MCN機構和品牌商集聚情況以及地方特色產業,來調整人才培養的方向和側重點。
從產業發展看專業群建設的關鍵要素
通過對新能源汽車和直播電商這兩個典型產業的分析,可以提煉出職業教育專業群建設的幾個關鍵要素:
產業發展速度與人才需求的動態匹配: 無論是快速增長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還是爆發式增長后趨于平穩精細化發展的直播電商產業,都對人才供給的速度和質量提出了高要求。專業群建設必須緊跟產業發展節奏,預測人才需求變化,及時調整培養方案。
差異化與精準化的人才培養策略: 不同產業鏈環節(上中下游)、不同企業類型(如車企類型、品牌商/平臺/MCN)、不同商業模式(如品牌自播 vs 達人直播)對人才的知識、技能、能力要求差異巨大。專業群不能“一刀切”,必須根據對接的產業領域和區域特點,制定差異化的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
技術技能與職業素養的融合: 新能源汽車需要掌握專業軟件和核心技術的研發、制造人才;直播電商需要掌握平臺運營、內容創作、數據分析、數字營銷、供應鏈管理等復合技能的人才。同時,兩個行業都強調溝通協作、合規意識(直播電商尤其突出)、學習創新等職業素養。專業群建設應將兩者有機結合。
實踐導向與產教深度融合: 專業群的生命力在于與產業的緊密聯系。無論是新能源汽車的實訓基地,還是直播電商的實戰直播間、選品庫、運營項目,都需要學校與企業深度合作,共建課程、共享資源、共育人才,確保學生能夠快速適應產業實際需求。
總之,在第二期“雙高計劃”建設過程中,職業教育專業群已肯定不能再走“拼湊式發展”的老路, 而應該深入產業一線, 從需求出發, 精準定位。
只有通過對產業鏈各環節特點的全面分析, 深入了解合作企業的崗位具體需求, 并辨別不同區域對人才能力要求的差異性,才能真正提高專業群建設的質量,打破“建用兩張皮”的困境,培養出能夠支撐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讓專業群真正成為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