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Talk君
大家好,我是talk君
2020年7月7日,兩冊《永樂大典》在巴黎拍出812.8萬歐元高價,創下古籍拍賣紀錄。
這本編纂于600年前的明代百科全書,就此闖入大眾視野。然而,它并未引發對中華文明的理性探討,反而在中文互聯網上演變成一場荒誕的狂歡。
“牛頓是明朝后裔,帶著《永樂大典》殘卷逃到英國發明力學定律”
“蒸汽機原理、二進制算法甚至iPhone設計,全抄自《永樂大典》”
“西方偽造整個古希臘羅馬史,只為掩蓋剽竊中國的事實”
這些言論并非小眾玩梗,自2022年以來,互聯網上的“西方偽史論”相關視頻播放量激增,話題標簽#抄襲永樂大典#一度沖上熱搜,雖然有大部分自媒體賬號因此被封禁,卻擋不住“萬物皆出《永樂大典》”的浪潮席卷短視頻平臺。
當歷史淪為情緒的工具,真相在獵奇的故事面前黯然失色。
符號的誕生:從百科全書到“文明密碼”
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詔令編纂一部曠世巨典。三千儒臣歷時五年,抄 錄近8000種典籍,最終成書11095冊,計3.7億字,定名《永樂大典》。
然而,明成祖朱棣和同修這部大典的先人怎么也不會想到,這部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在六百多年后竟蛻變為陰謀論的核心圖騰。
在西方偽史論者的敘事中,《永樂大典》被賦予了三重謊言:
時間巧合論:強調明朝(1368-1644)與歐洲文藝復興(14-17世紀)的時間重疊,故斷言“西方傳教士竊取大典”是西方科技突飛猛進的原因;
內容神秘化:宣稱書中暗藏“蒸汽機原理”“微積分雛形”甚至“工業革命藍圖”
陰謀加持說:指控西方為掩蓋“抄襲真相”,系統性偽造了整個古希臘、古埃及、古羅馬歷史
當這些元素組合在一起,一部古代文獻索引集竟被塑造成了“人類智慧終極法器”,仿佛得到它就能解鎖文明的全部奧秘。
心理暗流:失落感催生的精神代償
這種陰謀論的流行,深植于現代社會的集體心理創傷。《永樂大典》的符號化,本質上是一場文化心理的“代償運動”。
在信息碎片化時代,人們渴望系統性知識。比如上世紀90年代,售價高達80元的《中國少年兒童百科全書》足足賣出了400萬套,高價也阻擋不了家長的購買熱情。
估計大部分90后的童年里,都有這么一套“大而全”的百科,說它大那是真的大,記憶里這套書是無法拿起來閱讀的,還賊沉。
當普通百科全書都能獲得如此聲威,體量百倍于它的《永樂大典》,自然被想象為包藏宇宙奧秘的“智慧圣杯”。
更深層的,則是“失落文明”母題的心理投射。
人類總在幻想某個古代文明曾擁有超越時代的智慧,但都因為一場災難或陰謀而湮滅。最出名的還得是失落的文明“亞特蘭蒂斯”和“瑪雅文明”。
而《永樂大典》正本失蹤、副本散佚的命運,正好完美契合了這一敘事框架。
而當全球化沖擊傳統生活秩序,部分國人便在民族主義敘事中尋找精神避風港。
“當劇烈的社會變遷沖擊生活基礎時,人們很難接受與過去價值觀抵觸的觀點。尊嚴,成為最后的精神支柱。”
一位文化研究者如此剖析……
數據背后的狂歡:偽史論的傳播密碼
視 頻網站數 據顯示,西方偽史相關視頻在2019年11月首次出現,2021年開始上升,2022年達到高峰。
這一年 恰逢中美摩擦加劇、西方對華批評聲浪高漲。
年輕人將此陰謀論視為“對抗西方話語權的文化武器”,即便邏輯漏洞百出。一位網友直言:
“管它真假,能惡心西方就行!”
這期間人們普遍被三種情緒共振推波助瀾:
近代屈辱的補償心理:從“天朝上國”到“落后挨打”的歷史斷層中,部分人試圖通過“西方文明源自中國”重拾尊嚴
信息碎片化誤導:短視頻將九章算術》早于高斯消元法”扭曲為“中國數學全面碾壓西方”,刻意忽略理論體系差異;
對抗西方中心敘事:部分網民將“質疑西方歷史”等同于“愛國”,甚至攻擊學者“崇洋媚外”。
解構神話:被忽略的歷史事實
剝開陰謀論的重重迷霧,真實歷史給予偽史論致命三擊:
時間線錯位:工業革命(18世紀)爆發時,《永樂大典》正本已失蹤近百年,副本深鎖清宮,西方傳教士接觸可能性幾乎為零。
翻譯難題:退一萬步說,西方人就算能接觸到,那些洋哥們連漢字都認不全,就更別提理解其中的內容了,18世紀歐洲漢學剛起步,傳教士利瑪竇曾哀嘆中文“一字千鈞”,他和徐光啟花了5年才翻譯完《幾何原本》,想破譯3.7億字《永樂大典》簡直是天方夜譚。
內容局限性:西方偽史論者宣稱大典涵蓋“蒸汽機圖紙”“微積分雛形”,甚至“光刻機原理”。但據國家圖書館研究,其中科技類書籍占比不足5%,且多為宋元農書、醫方輯錄,無系統性理論。更諷刺的是,網傳“中國古代蒸汽機圖”實為1841年《演炮圖說》中的“西洋火輪車圖”,標題清晰標注來源。
更致命的反詰來自邏輯本身:倘若《永樂大典》真蘊藏工業革命密碼,坐擁寶庫的明朝為何未能率先點燃科技革命?
尊嚴的困境:尋找文化自信的出路
那些在直播間高喊“西方偷走《永樂大典》”的中年人,與蘇聯解體后宣揚“萬物起源俄羅斯”的網民何其相似。
西方偽史論的本質是尊嚴經濟學中的“精神套利”:用虛構的輝煌對沖現實的焦慮。
胡錫進曾一針見血地指出:
“用偽史論證明愛國,就像靠阿Q精神勝利法——廉價且脆弱。”
真正的文化自信,應如北斗系統閃耀太空,在當下創造屬于這個時代的文明坐標。
故宮博物院地庫深處,現存224冊《永樂大典》仿本靜臥恒溫恒濕環境中。
玻璃展柜前常有游客駐足,有人凝視明代工筆描繪的星圖低語:“原來我們早就有天文觀測...”語氣中半是自豪半是悵惘。
當《永樂大典》從歷史典籍淪為陰謀論的工具,當民族自信需靠虛構歷史支撐,我們失去的何止是對過往的敬畏?
史學家錢穆曾警示:
“對歷史懷有溫情與敬意,方能不墮入虛無深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