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球電動汽車銷量首次突破1000萬輛。在銷量排行榜中,來自美國的特斯拉、來自中國的比亞迪與五菱,分別拿下2021年電動車銷量的冠、亞、季軍。來自德國的大眾以及韓國的現代汽車也開始嶄露頭角,這五家車企旗下的機車型號幾乎霸占了世界電動車領域50%以上的市場份額。
相信有觀眾會問,日本的新能源汽車去哪兒了?日系汽車品牌豐田、本田、日產等均為世界汽車領域的頭部企業,其中豐田更是長期以來位居全球最大汽車廠商之列。但在新能源市場,日本車企卻仿佛被滅霸打了響指般突然消失。有日本經濟學家指出,在新能源應用領域,特別是新能源汽車行業,“肉和拉面都被特斯拉和比亞迪吃下,湯也被歐洲喝掉,日本汽車企業恐怕連湯都喝不上”。顯然,日本在新能源領域已然掉隊。那么,日本究竟是如何輸掉新能源未來的?本期我們就來深入探討日本在新能源轉型期掉隊的原因。
要解開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新能源”這一概念是如何進入大眾視野的。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給世界工業造成嚴重沖擊,包括日本在內的發達工業國家和地區均遭受重創。多國意識到,地球上的化石能源終將消耗殆盡。若想在未來百年保持工業發展優勢,就必須研發新能源技術。80年代左右,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開始探索化石能源替代品,光伏、風力發電、核電等技術產業進入飛速發展期。彼時日本經濟尚未崩潰,其在新能源開發領域的研發速度仍處于世界前列。按照這一趨勢,若新能源未來普及,日本本可成為首個受益者,借此優勢在世界經濟中持續輝煌。
但日本卻主動放棄世界主流路線,選擇了一條大膽而艱險的道路,那就是開發氫能源。氫能源是通過氫氣燃燒提供動力的清潔能源,其燃燒產物僅為水,不污染環境;獲取方式在化學上也較為簡單,只需電解水即可產生氫氣和氧氣。這種高效環保的能源被日本視為未來能源方向。豐田汽車公司創始人豐田喜一郎曾斷言:“未來的能源世界一定以氫能源為核心,新能源社會也一定從豐田公司開始。”1992年,豐田投入大量資金研發氫能源汽車。從最初的私人研發小組發展到近千人的科研團隊,豐田在氫能源汽車研發上幾乎不惜一切代價。經過20多年努力,2015年,豐田生產的第一代氫燃料電池汽車MIRAI正式發售。時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是駕駛氫能源汽車的日本第一人,豐田章男將氫燃料電池汽車鑰匙贈予安倍晉三,這一事件成為日本氫能源汽車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在汽車性能上,氫能源汽車表現優異,與傳統汽油車差距不大。試駕后,安倍晉三曾表示:“新能源領域應用的希望在日本,日本的希望在豐田。”這讓日本政府對其寄予厚望,豐田公司也士氣大振。隨后兩年內,東京、大阪、名古屋、京都等日本主要城市增設了120余座加氫站,為氫能源汽車配套建設基礎設施。更重要的是,日本政府為新能源汽車車主提供巨額補貼,最高可補貼購車款的三分之一,車主僅需約18萬元人民幣即可購買氫能源汽車。表面看來,日本新能源汽車發展形勢一片大好。
然而,特斯拉CEO馬斯克卻指出:“日本大力支持氫能源汽車是一項極其愚蠢的決定,純電動車才是新能源汽車的未來。”這引發了對氫能源利弊的深入探討。從化學邏輯看,氫能源確實高效清潔,但市場化應用卻暴露出兩大難題,即存儲運輸與制造成本。
先說存儲運輸問題。氫氣雖常見,但易燃易爆的特性使其難以大規模存儲和運輸。日本嘗試將氫氣液化后輸送至加氫站,但液化成本極高,相較于石油裂解制汽油的成本,液化氫制造成本高出30倍以上。標準大氣壓下,氫的沸點為零下253攝氏度,需大規模增壓才能實現液化,而市面上的液化氫需在極高壓力下的密封容器中儲存。加壓過程消耗的電力巨大,導致生產液化氫的成本居高不下。運輸方面,50公里內每千克液化氫運輸費約4.9美元,超過50公里后,受溫度等因素影響,成本會進一步升高。即便日本政府大幅補貼加氫費用,也難以從根本上抑制氫氣的存儲和運輸成本,最終高昂的使用費用仍由民眾承擔。
其次,氫氣的制造成本同樣高昂。最廉價的方式是從煤炭中提取氫氣,但煤炭作為化石資源,過度依賴會違背新能源開發的初衷。傳統的電解水制氫法雖清潔,但耗電量巨大——工業電解法制氫的成本在各類制氫方式中最高。即便日本擁有豐富的海水資源可供電解,但國內電力匱乏仍是瓶頸。根據2021年數據,日本75%以上的電力來自傳統火力發電,而核電站等新型產電模式自2011年福島核危機后相繼停運。日本地處地震帶,無法大規模發展核電;本國又缺乏光伏發電和風力發電所需的大面積平原,電力問題難以解決,新能源社會的構想自然難以實現。
不僅日本,美國、德國等國在發展氫能源科技時也面臨同樣問題——大規模制氫消耗大量電力。既然電力可直接用于汽車驅動,為何要先消耗電力制氫,再用氫氣提供動力?這正是全球大力發展純電動汽車而非氫能源汽車的根本原因。
日本難道不清楚這些弊端嗎?為何非要“一條路走到黑”?這正是日本輸掉新能源競賽的關鍵。在國家科技發展戰略上,日本不具備中美等大國的多元化條件。受資源限制,日本若想在全球科技領域占據一席之地,只能集中力量單點突破。可以說,日本將國運押注在了新能源開發上。2018年,在明知氫能源難以全球普及的情況下,日本仍推出《新能源基本戰略》,雖以氫能源為標題,但核心仍是氫能源的高效利用。面對制造與存儲運輸難題,日本選擇“擺爛”,他們認為,只要在氫能源應用技術上取得突破,其他有條件制氫的國家就會向日本供應氫氣。但現實是,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均無大規模制氫計劃。日本新能源汽車再精良、價格再低,只要氫氣問題無法解決,其科技戰略就等同于沉沒成本。
結果便是,2018年后,包括豐田、本田、日產在內的日本車企集體陷入寒冬。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日本僅生產4萬輛新能源汽車,本土銷量僅數千輛;161座加氫站集中分布在主要城市,偏遠地區根本無法使用;國際市場上,豐田氫能源汽車年銷量僅300輛,不及純電動汽車的零頭。更糟糕的是,新能源汽車的市場空窗期正指數級縮短,2020至2022年,全球電動車銷量成倍增長,即將迎來井噴式爆發。此時的汽車市場已幾乎不給日本新能源汽車留下發展空間,這也解釋了為何電動汽車群雄爭霸時,日本品牌榜上無名。2021年,豐田和本田才意識到氫能源汽車短期內難成主流,倉促推出純電動汽車,但為時已晚。
日本新能源領域的困境,用《紅樓夢》的話說便是“身后有余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日本政府一直在賭,賭世界不會大力發展純電動汽車。而中美歐汽車產業的崛起宣告:日本賭輸了。從現狀看,日本在新能源應用領域已顯落后趨勢,傳統強勢企業近年罕見出現逆增長。日本車企的失敗,始于最初的戰略選擇偏差,輸在賭國運式的發展模式,更輸在傲慢與偏見。當然,我們無法斷言未來一定是純電動時代還是氫能源時代,氫能源與純電動各有利弊,人類科技最終走向尚難預料,或許百年后氫能源會逐步替代電力能源。但就當下而言,日本在新能源領域已經落后,其車企想要絕境翻盤,勝算已微乎其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