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時期,禮樂崩壞,亂象叢生,而這場混亂的始作俑者正是周平王本人。天子自身品行不端,導致諸侯紛紛效仿,各諸侯國內亂紛紛擾擾。其中,以春秋時期最大的諸侯國——晉國,所爆發的“六世之亂”最為慘烈,先后有五位國君被殺,最終小宗曲沃取代了大宗晉國,史稱“曲沃代晉”。
晉穆侯有兩個兒子,長子名叫仇。這個名字的由來頗具深意:當年穆侯因征伐條地慘敗歸來,便給長子取名“仇”,以紀念這次慘痛的失敗。三年后,穆侯征伐千畝大獲全勝,正值此時,次子誕生,于是便取名“成師”。這兩個名字在周禮中被視為不合規范,晉國大臣師服當時就曾直言不諱地批評:“嫡庶顛倒,必招亂象,晉國遲早大亂。”然而,當時無人理會他的警告,直到五十七年后,師服的話才被歷史證明。
晉穆侯去世后,晉國內亂局爆發。穆侯的弟弟殤叔年齡較長,暗地里籠絡貴族支持,表面上則多次向周宣王表忠。穆侯一死,殤叔迅速掌控了朝政,迫使太子仇逃亡齊國,自己登上晉侯寶座。可三年后,周宣王遭遇暗殺,失去了周王室的庇護,殤叔也被太子仇反擊,仇回晉國殺掉叔父,自立為晉文侯。
晉文侯在位超過三十年。史書記載他二十一年間殺了周攜王,獲得周平王嘉獎,周平王特作《文侯之浩》表彰他的功績,但除此之外,對他的其他政績鮮有記載。文侯去世后,兒子晉昭侯繼位,而文侯的弟弟桓叔——也就是成師——深受民心,令晉昭侯憂心忡忡,擔心殤叔事件重演。為此,昭侯將桓叔封于曲沃。此舉引發朝中強烈反對,因曲沃不僅比晉都翼城更大,且人口眾多,且為晉國糧倉,將曲沃封給桓叔無異于削弱中央權力,但晉昭侯不為所動,執意如此,此舉也拉開了“六世之亂”的序幕。
桓叔赴曲沃后,得到賢臣欒賓輔佐,曲沃勢力迅速壯大,而晉昭侯卻日漸焦慮,國政衰敗。昭侯七年,朝中大臣潘父與桓叔勾結的陰謀被揭發,潘父竟聯合翼城支持桓叔的貴族弒 殺晉昭侯,并派人迎立成師為晉侯。桓叔率軍未及抵達翼城,便傳來潘父被殺,晉國大臣扶立昭侯之子孝侯為新君。桓叔攻打翼城未果,敗退回曲沃,首戰失利,但其侄子已被殺害。八年后,桓叔病逝,兒子曲沃莊伯繼位。
晉孝侯十五年,曲沃莊伯穩坐曲沃之君,再次進攻翼城。晉孝侯戰死沙場,曲沃雖未攻入城內,翼城貴族又擁立孝侯之子為晉鄂侯。面對內外不利,莊伯選擇退兵,雙方進行第二次較量,晉大宗再次喪失國君。
此后六年,莊伯暗中積蓄力量。晉鄂侯六年,年輕的晉鄂侯突然暴死,死因成謎,晉國再度陷入動蕩。莊伯見機不可失,再次揮軍攻城,一舉攻破翼城。曲沃莊伯本欲自立為侯,城內晉人貴族數次起義,逼迫他答應立哀侯之子為新君,小子侯登基。武公退回曲沃,但實際掌控晉國政權。
小子侯八年,年少的他被武公招至曲沃并遭弒殺。武公的弒君激怒了周天子,周桓王命令虢國聯合梁、芮、荀、賈四國討伐曲沃。面對強敵環伺,武公不得不放棄稱晉侯的野心,退回故地。雙方展開第四輪較量。
雖然晉大宗尚未被徹底覆滅,但經歷多次戰爭,翼城已岌岌可危。晉人又立晉哀侯弟弟晉侯緡為君,然朝政不穩,民心渙散。晉侯緡七年,周桓王去世,晉國失去最后的庇護。曲沃武公趁機輕松入城,殺死晉侯緡,并以大量財寶賄賂新天子周僖王。經濟拮據的周王無奈承認曲沃武公為晉侯,至此,歷時六十載的“曲沃代晉”終于落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