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爾·卡尼曼有以色列和美國雙重國籍,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他主要是一位心理學家,而不是經濟學家,提出的“理論誘導盲區”也是典型的社會心理學的一種慣性力。
怎么理解這個“理論誘導盲區”,說的是人類的一種思維缺陷,一旦接受一種理論,就會誘導出現實中的盲區,當理論與現實沖突,無法解釋現實時,不是去修正理論,而是去做選擇性解讀。這種情況在中國太普遍了。
比如:剝削論。
AI時代是一場革命,它支持了工業4.0,未來將大幅地壓低了成本要素,無人工廠不再是科幻,馬克思的《資本論》要重寫了,因為按照馬克思的剩余價值公式,只有可變資本V才能創造商品價值,智能機器人是不變資本C,可變資本V是雇傭勞動者的工資,商品價值減去C+V,剩余的部分就是所謂的剩余價值了。在馬克思看來,剩余價值(也可說是利潤部分)全部是工人勞動的成果,全部來自可變資本V,資本家沒有按雇傭勞動者實際創造的商品價值支付給工人,而不變資本C不能創造商品價值。
這么點事人類已經辯論了兩個世紀了。
但是,AI將結束這場世紀辯論,因為AI也可以創造商品價值,無人工廠中沒有一個工人也可以生產蘋果手機,而且效率更高。
雖然如此,信奉馬克思主義者會陷入“理論誘導盲區”,會說,智能機器人也是勞動創造的,這就是選擇性解釋,因為剩余價值公式中核心的V都沒了,這時應該修正的是公式,而不是去尋找其它支點,那樣談得已經不是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的公式,把理論的邊界無限放大了。
智能機器人當然是人創造的,但這與剝削有什么關系?
我買了一部智能機器人,我剝削了誰?正如同我買了一部華為手機我剝削了誰,這是消費場景,跟剝削毛的關系也沒有,要有剝削,也是生產智能機器人的生產商。
雖然如此,信奉馬克思主義者還是會陷入更深的“理論誘導盲區”,會說無人工廠的背后還是有人的操作,其實,做極端的推導,反論也一樣可以說,無人工廠的背后也不需要人,未來智能機器人可以從最初的研發到生產全程打通,一個人也不需要。這就是馬克思為什么說:如果機器代替了所有雇傭工人,那么,資本主義就自行消亡了,哪里還有什么剝削。當然,劇情也反轉了,問題的嚴重性不是誰剝削了誰,而是誰還會雇工提供就業崗位。
AI是一場革命,過去一切作為機器的不變資本C,都是人類的物理延長,沒有自生能力,但AI重構了人之為人的本質特征,它也有了邏輯意義上的理性,是人類大腦的延長,從而有了自主的邏輯重構能力,成為沒有感情的活勞動,它們也完全可以研發出生產維護智能機器人,那么,生產背后的生產關系將徹底改變,財富創造不再成為剝削的手段,沒意義了。
當然,不管你多么雄辯,人們仍然走不出丹尼爾·卡尼曼的“理論誘導盲區”,因為社會需要剝削論。只要剝削論不倒,權力社會就有權在任何一個未來時刻,剝奪私人市場主體的全部財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