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蛾科—蜂形天蛾亞科(上):灰天蛾
真核生物域
動物界
真后生動物亞界
蛻皮動物總門
節肢動物門
六足亞門
昆蟲綱
有翅亞綱
新翅下綱
鱗翅目
有喙亞目
異脈下目〈韁翅下目〉
蠶蛾總科
天蛾科
蜂形天蛾亞科
蜂形天蛾亞科(學名:Philampelinae)是屬于天蛾科下的一個亞科。
1.灰天蛾屬
灰天蛾屬(學名:Acosmerycoides)是鱗翅目天蛾科蜂形天蛾亞科的一個屬。
(1)形態特征
下唇須基節白色,端節灰白色,頂端扁寬;頭頂上方有棕色毛叢;觸角背面白色,腹面黃褐色,末節短腹面有鱗毛;前翅基線外緣成一灰白色線;前足脛節有刺,后足脛節有長距。
(2)灰天蛾
灰天蛾(學名:Acosmerycoides leucocraspis)是天蛾科灰天蛾屬的一種動物。
形態特征:翅長44mm左右。體翅灰褐色;觸角污黃色,下唇須灰白色,翅基片灰褐色,外緣白色;前翅內線及中線灰黑色,外線灰黑鋸齒形,端線灰黑,頂角有灰黑色三角形斑;后翅灰褐色,橫帶色較深,后角色略淡。翅反面灰紅色,外線及中線灰褐色,沿翅脈成尖齒斑,前翅反面的基部至中室灰褐色。
雄性外生殖器上的鉤形突長指形;顎形突長舌狀;陽莖基環圓;囊形突較短,末端鈍圓;抱器扁寬,基部橫帶分開,各呈鏟形,外緣上方有細皺,上有成排的毛;在抱器的偏上方有刺狀鱗,但不規則;抱器腹突臂狀,中部似肘狀外突,端部鈍圓,內側有數排臼狀齒。陽莖端粗大圓柱形,頂端平,一側有倒掛式舌狀突,端部有齒,基部有兩個翻齒。
2.缺角天蛾屬
缺角天蛾屬(學名:Acosmeryx)是屬于蜂形天蛾亞科下的一個屬。
缺角天蛾(學名:Acosmeryx castanea)是天蛾科缺角天蛾屬的一種動物。
(1)形態特征
翅長35—45mm。身體紫褐色,有金黃色閃光;觸角背面污白色,腹面棕赤色;腹部背面棕黑色;前翅各橫線呈波狀,前緣略中央至后角有較深色斜帶,接近外緣時放寬,斜帶上方有近三角形的灰棕色斑,亞外緣線淡色,自頂角下方呈弓形,達四脈后通至外緣,外側成新月形深色斑,頂角有小三角形深色紋,后翅棕黃色,前緣灰褐,中部有兩條深色橫帶;前翅反面赤褐色,外緣及基部灰褐色,前緣及亞外緣線呈白色斑,后緣枯黃色;后翅中部有數條暗色齒狀橫線,前緣有白色斑,外緣灰褐色。
雄性外生殖器上的鉤形突細而長、頂端向內下方彎曲,呈小鉤;背兜骨化強;顎形突呈圈形,前方中間尖并向上方伸出成長齒;囊形突寬大,端部圓,基腹弧窄;抱器長大于寬,端部尖,抱器背及其近外緣有成排的毛,近前緣有釘形抱器鱗,抱器腹突短臂狀,中部上方內陷,近端部外側分叉,外側一枝細,末端尖,內側一枝扇形,頂端有尖、鈍交雜的齒一排,齒的下方有橫飄帶狀強骨化片一塊,末端有齒;陽莖端圓柱形,頂端隆起,兩側有倒掛式尖齒及鈍形齒。
(2)生態習性
成蟲出現于3至10月,生活在平地至中海拔山區。夜晚趨光。姬缺角天蛾僅產于蘭嶼、綠島。
3.葡萄天蛾屬
葡萄天蛾屬(學名:Ampelophaga)是鱗翅目天蛾科蜂形天蛾亞科的一個屬。
(1)形態特征
下唇須端節赭褐色,向內下方彎曲;觸角背面黃色,腹面棕色;身體背面中央有一條細直線;前翅有許多橫線,中室無黑星,頂角尖,外緣平直;中足及后足脛節上的距短,上面無鬃梳。
(2)葡萄天蛾
葡萄天蛾(學名:Ampelophaga rubiginosa)是天蛾科葡萄天蛾屬的一種動物。
①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45毫米左右、翅展90毫米左右,體肥大呈紡錘形,體翅茶褐色,背面色暗,腹面色淡,近土黃色。體背中央自前胸到腹端有1條灰白色縱線,復眼后至前翅基部有1條灰白色較寬的縱線。復眼球形較大,暗褐色。觸角短櫛齒狀,背側灰白色。前翅各橫線均為暗茶褐色,中橫線較寬,內橫線次之,外橫線較細呈波紋狀,前緣近頂角處有1暗色三角形斑,斑下接亞外緣線,亞外緣線呈波狀,較外橫線寬。后翅周緣棕褐色,中間大部分為黑褐色,緣毛色稍紅。翅中部和外部各有1條暗茶褐色橫線,翅展時前、后翅兩線相接,外側略呈波紋狀。
卵:球形、直徑1.5毫米左右,表面光滑。淡綠色,孵化前淡黃綠色。
幼蟲:老熟時體長80毫米左右,綠色,背面色較淡。體表布有橫條紋和黃色顆粒狀小點。頭部有兩對近于平行的黃白色縱線,分別于蛻裂線兩側和觸角之上,均達頭頂。胸足紅褐色,基部外側黑色,端部外側白色,基部上方各有1黃色斑點。前、中胸較細小,后胸和第一腹節較粗大。第八腹節背面中央具1錐狀尾角。胴部背面兩側(亞背線處)有1條縱線,第二腹節以前黃白色,其后白色,止于尾角兩側,前端與頭部頰區縱線相接。中胸至第七腹節兩側各有1條由前下方斜向后上方伸的黃白色線,與體背兩側之縱線相接。第一至七腹節背面前緣中央各有1深綠色小點,兩側各有1黃白色斜短線,于各腹節前半部,呈“八”字形。氣門9對,生于前胸和 1-8腹節,氣門片紅褐色。臀板邊緣淡黃色。化蛹前有的個體呈淡茶色。
蛹:體長49-55毫米,長紡錘形。初為綠色,逐漸背面呈棕褐色,腹面暗綠色。足和翅脈上出現黑點,斷續成線。頭頂有1卵圓形黑斑。氣門處為1黑褐色斑點。翅芽與后足等長,伸達第四腹節下緣。觸角稍短于前足端部。第八腹節背面中央有1圓痕(尾角遺痕)。臀棘黑褐色較尖。氣門橢圓形黑色,可見7對,位于2-8腹節兩側。
翅長45--50mm。體翅茶褐色;觸角背面黃色,腹面棕色;身體背面自前胸到腹部末端有灰白色縱線一條,腹面色淡呈紅褐色;前翅頂角較突出,各橫線都為暗茶褐色,以中線較粗而彎曲,外線較細波紋狀,近外緣有不明顯的棕褐色帶,頂角有較寬的三角形斑一個;后翅黑褐色,外緣及后角附近各有茶褐色橫帶一條,緣毛色稍紅;前翅及后翅反面紅褐色,各橫線黃褐色,前翅基半部黑灰色,外緣紅褐色。
雄性外生殖器上的鉤形突呈長指形;背兜筒形;顎形突指形,向上方伸出;陽莖基環圓,兩側骨片厚,囊形突很小;抱器平掌狀,端部鈍圓,布滿密集的毛,在中部上方刺形抱器鱗,三至四排;抱器腹突臂狀,末端膨大,向上方略彎曲,上面有鈍、銳交雜的小齒;陽莖端柱形,頂端有分叉的倒掛齒。
每年發生一代(北京)至三代(江西南昌),各地均以蛹在土下30-70mm深處過冬。一代成蟲6、7月間出現,三代成蟲分別在4—6月、6—7月和8—9月間出現。成蟲卵單產于寄主葉背面,卵圓形,粉綠色。
②生活習性
年生1~2代,以蛹在土中越冬,翌年5月中旬羽化;6月上中旬進入羽化盛期。夜間活動,,有趨光性。多在傍晚交配,交配后24~36小時產卵,多散產于嫩梢或葉背,每雌產卵 155~180粒,卵期6~8天。幼蟲白天靜止,夜晚取食葉片,受觸動時從口器中分泌出綠水,幼蟲期30~45天。7月中旬開始在葡萄架下入土化蛹,夏蛹具薄網狀膜,常與落葉黏附在一起,蛹期 15~18天。7月底8月初可見一代成蟲,8月上旬可見2代幼蟲為害,多與第一代幼蟲棍在一起,為害較嚴重時,常把葉片食光;進入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幼蟲入土化蛹越冬。
③分布范圍
分布于遼寧、河北、山東、山西、江蘇、河南、陜西、湖南、湖北、江西、廣東、廣西等地。
4.絨綠天蛾屬
絨綠天蛾屬(學名:Angonyx)是屬于蜂形天蛾亞科下的一個屬。
絨綠天蛾(學名:Angonyx testacea)是天蛾科絨綠天蛾屬的一種動物。
(1)形態特征
翅長27—30mm。體褐綠色,下唇須基部白色,顏面茶褐色,身體腹面污黃色;前翅內線不顯,中線灰白色,中線至翅基呈褐綠色大斑,亞外緣線齒狀,棕褐色;亞外緣線至外緣間呈棕色區域,中線至亞外緣線間呈黃色區域,近前緣有褐綠色斑;后翅黃褐色,中部有暗黃色寬帶,緣毛黃色;翅反面褐黃色,各橫線棕褐色。
雄性外生殖器上的鉤形突長錐形,頂端向內下方卷折;背兜長條狀;顎形突呈長指形,向上方伸出;陽莖基環圓,周圍骨化強;囊形突弧形,端部呈鈍錐形;抱器扁平,抱器背皺線長橫帶片中間離開;抱器腹突在中部分為兩枝,外側一枝較細,末端尖,內側一枝粗,末端尖,略下方又分出叉狀齒,外側有小齒,內側光滑;陽莖端骨化片厚,末端平,上面又生出一分叉的骨化片,兩片端部有齒,下部成條狀,貼陽莖端一側,伸延至中部。
(2)分布范圍
國內分布:分布廣東、海南、福建(建陽)、湖南。
國外分布:印度,緬甸,斯里蘭卡,馬來西亞。
5.白腰天蛾屬
白腰天蛾屬(學名:Deilephila)是屬于天蛾科下的一個屬。
(1)形態特征
頭及復眼大,下唇須灰褐色,端節膨大,頂端向頭頂上方彎曲;觸角背面橙黃,腹面棕黃色,末節背面有鱗毛;前翅外緣弧形,臀角外突,后緣彎曲;后翅前緣直,頂角下彎;腹部節間有一粉白線(尤其第1、2腹節間如此),前足脛節無端距,外側有長毛刷。
(2)茜草白腰天蛾
茜草白腰天蛾(學名:Deilephila hypothous)是天蛾科白腰天蛾屬的一種昆蟲。
①形態特征
上翅為綠褐色、白褐色與褐色形成的特殊斑紋,最大特征為停棲時,體背中央有1條橫向白褐色條紋。展翅寬95~110mm。上翅為綠褐色、白褐色與褐色形成的特殊斑紋;最大特征為停棲時,體背中央有1條橫向白褐色條紋,連接左右翅。雌雄無明顯差異。
②生態習性
幼蟲以金雞納霜、鉤藤屬植物為食。
成蟲出現于4至9月,生活在低、中海拔山區。夜晚具趨光性。
③分布范圍
主要分布于我國海南、廣東、臺灣、四川以及印度、緬甸等國家和地區的山區。
6.背線天蛾屬
背線天蛾屬(學名:Cechenena)是天蛾科的一屬昆蟲。
(1)形態特征
黃褐色,末節短腹面有鱗毛;前翅基線外緣成一灰白色線;前足脛節有刺,后足脛節有長距。自頭頂至尾端有黃色較粗背線一條;前翅有許多縱斜線,中室有一黑星,頂角尖,外緣直。
(2)點背天蛾
點背天蛾(學名:Cechenena aegrota)是天蛾科背線天蛾屬的動物。
①形態特征
雌翅長47mm,體長49mm。頭黃褐色,下半部白色,上半褐色,觸角背面棕色,腹面白色;胸部及腹部背面黃褐色,前胸背板中央有一黑色小點,肩板外側有黑邊并鑲有白色邊,腹部第2節兩側有近似方形黑斑一對,下方與側背線相連達第5節,各腹節間有棕色細橫帶;胸足枯黃色,各節外側有黑色縱線。前翅褐黃色,散布著棕色橫細紋,翅基部有白色長鱗毛,中間有一較黑斑;內線褐色呈弧形,不達后緣,中線成棕黃色寬帶,上狹下寬達后緣與后角內的黑色緣線相接,外線棕黃呈雙行,成大波紋狀,中室有一隱約可見的小黑點;頂角外突呈尖角,內方黑紋與一條灰色斜線相通,并與外線連接;后角外突,外緣弧形,緣毛黑色;后緣曲;后翅煙黑色,中部有一條橙黃色寬帶,前緣至頂角處鑲有黃邊,外緣寬齒形,緣毛黑。前翅反面銹黃色,布滿褐色細散紋,前緣灰黑色,自翅基至中室端有近長三角形灰色區,中室端有黑色條斑;內線及中線不見,外線成雙行,內方一行上波下直,近前緣處向內彎,外面一行由脈紋上的棕色點組成;亞外緣線灰色寬齒形,線外至外緣呈枯黃色;頂角有黑斑,向內與亞外緣線勾通;翅脈褐色;后翅反面枯黃色,密布褐色散點,內線及中線淺褐色不明顯,外線由翅脈上的黑點組成,自頂角至后角有較寬的灰褐色帶,后角內方有黑紋。
雌性外生殖器的肛瓣狹長,后表皮突長而粗,約有肛瓣的1.5倍;第8腹節扁寬,下方中央內陷,前表皮突較短,與第8腹節的長相等;前陰片寬,輸導管長。
成蟲6月間出現。
②分布范圍
國內分布:華南(尖峰)。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