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約 3200 字
閱 讀 需 要 11 分 鐘
電影《倩女幽魂》中,書生寧采臣在旅居藍若寺時遇到了女鬼聶小倩,從而引發了一段傳奇的人鬼愛戀;元雜劇《西廂記》中,舉子張生在普救寺偶遇崔鶯鶯,在紅娘的牽引下成就了一段美好姻緣。在許多文學作品中,寺院成了書生舉子寄身棲居,改變人生命運的重要舞臺。
事實上,自隋唐創立科舉制后,讀書人將寺院作為求學修業或趕考寄宿的旅社漸漸成為風尚。根據歷史學家的統計數據顯示,唐代有記載的僅以“取功名為職志”而選擇在山林寺院讀書的士子人數就超過了200名,而《全唐詩》中寄宿寺院題材的詩文亦有240余首,涉及100多位詩人,可見寺院對讀書人的吸引力。
讀書人為什么跑到寺院去住
寺院作為旅社之所以受到讀書人的偏愛,首要原因是性價比高,有時候甚至免費提供食宿。
在“福田”思想和因緣業報等觀念的影響下,寺院自建立之初便承擔了部分濟貧賑災、治病救人的公益職能,而接待往來行人旅客也被視為重要的功德。唐代前中葉,佛教的興盛帶來了寺院的廣泛修建。許多寺院地理位置優越,院落寬闊,房舍眾多,生活設施便利,且不以盈利為目的,免費為前來求法的信徒提供食宿,成為家境貧寒的讀書人寄居的首選。
唐初,寺院經濟狀況良好,有名的寺院如長安西明寺、慈恩寺等皆由國家供養,朝廷除了劃給“口分田”外(口分田,即唐代按人口授田),還頒賜田莊以維持寺院生存。世家大族基于求法祈福的愿望,還會時不時給寺院捐財施地,因而寺院的經濟來源十分穩定,甚至有的寺院財產相當豐厚,遠勝普通人家。這一時期寺院面對前來的讀書人大多秉持慈善救濟的理念無償提供食宿,好生接待。唐高宗初年,僧人道宣曾云:
“眾僧房、堂,諸俗受用,毀壞損辱,情無所愧。”
可見,寺院接待來客的數量已相當龐大。
即便唐中葉以后,歷經了均田制崩壞與唐武宗滅佛,寺院的經濟狀況開始走下坡路,出現了仿照普通旅社將僧房出租來收取租金的現象,但其收費相較于普通旅社仍十分劃算。據《唐摭言》記載,每逢進士考試時,崇仁坊旅店“房價驟增,非豪富不可得”,部分地段日費可達200文,相當于普通家庭半月開支。相比之下,寺院房舍的租金就要低廉許多。以《全唐文》記載為例,貞元年間長安延壽坊寺院出租“小屋三間”,年租金2貫(即3000文),合每月250文。
這種情況下,進京趕考租住寺院就成了讀書人的性價比首選。唐憲宗元和元年(806),進京趕考的牛僧孺甫一來到京城,拜見韓愈、皇甫湜時請教如何安頓時:
“二公沈然良久,乃曰:‘可于客戶稅一廟院。’”
牛僧孺聽從建議,租下寺院的一間房舍用以備考。
讀書人對于旅社的選擇,除了經濟因素外,環境也十分重要,旅社同時也是學習備考的自習室,因而需要相對安靜。寺院的選址往往在風景優美的僻靜之地,適合專心讀書學習。
李白早年在四川省江油市戴天山中的大明寺讀書時,留下了《訪戴天山道士不遇》一詩,其中“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一句正是如今網絡熱門短語“林深時見鹿”的出處,可見其環境清幽。孟郊自幼在嵩山的寺院中讀書,嵩山幽靜的景色與深厚的文化底蘊也塑造了他古樸凝重的詩風。
讀書人住寺院的注意事項
寺院將收留讀書人作為慈善救濟,累積功德的一項事業,因而讀書人與寺院之間并非是單純的顧客與商家的關系。讀書人在寄住寺院期間的飲食住宿要遵從寺院的習慣,體驗僧侶式的清苦生活。
寺院的飲食習慣與普通人大不相同,首先是飲食規律。唐代早期的寺院嚴格遵守“過午不食”的戒律,一天只吃一頓飯。隨著社會風氣的轉變開放,“過午不食”漸漸演變為“二餐制”,到了宋代以后普遍實行。《禪林寶訓》記載,宋代大部分寺院的飲食規矩為“晨朝粥、齋時飯,各一碗”。寺院并不會單獨為讀書人開小灶,故而在寺院的吃飯時間之外餓了的話,只能自己想辦法解決。
即便如此,隨著寺院收留的讀書人與前來就食的普通百姓越來越多,寺院也無法全部滿足他們的食宿要求,只能根據自身的情況量力而行。日本來華僧侶圓仁在唐文宗開成五年(836)四月二十三日途經黃山八會寺時,記下了寺院在接待來客時“長有飯粥,不論僧俗,來集便宿,有飯即與,無飯不與”的情形。看來寄住在寺院時吃飯一定要積極,否則去晚了可真的就要餓肚子了。
唐宋時代的寺院普遍奉行素食,嚴禁葷腥。主食以粥、飯為主,搭配以蔬菜腌制而成的咸菜。不過雖然不能吃肉,但唐宋時代豆制品已相當普及,成為寺院飲食中主要的蛋白質來源,因而寺院的豆腐料理往往獨具一格。相傳川菜名肴“東坡豆腐”便是蘇軾在被貶期間途經鎮江,與金山寺主持佛印和尚交往之中,借鑒寺院的豆腐料理而發明的。
不過如果選擇飲食自理,只是寄住在寺院的話,就不用受到這么多限制。《湘山野錄》中記載,北宋著名政治家、詩人范仲淹小時候家境貧寒,為了安心讀書,他選擇來到家附近的長白山醴泉寺(位于今山東淄州長山縣),向寺中的長老借了一間僧房,專心致志地攻讀詩書。因為不愿再給寺院增添負擔,范仲淹自帶干糧,每天用兩升小米煮粥,但煮好后并不立即食用,而是在鍋中放置一夜,等到粥隔夜后自然凝固。范仲淹第二天用刀將凝固后的粥塊一分為四,早晚各吃兩塊,再搭配上一些腌菜,以此作為日常飲食,一共堅持了三年,這便是成語“斷齏(jī)畫粥”的出處。
除了飲食上的清苦之外,如前所述,隨著寺院的經濟狀況不斷惡化,讀書人也要承擔一些寺院的日常事務來抵償寄住的花費。中唐四朝名臣徐商早年在中條山萬固寺讀書,每天吃完飯后都要跟隨僧侶一起將缽盂洗凈,頗有些今天吃霸王餐后在后廚洗盤子來抵債的意思。詩人王建在寄住寺院時則要負責打掃僧房,每每到夜深人靜,結束了一天的苦讀,合卷熄燈后,王建便要換上僧衣將寺中的僧房打掃一遍。
在寺院交朋友是什么體驗
今天的年輕人出行選擇青旅,除了性價比高之外,還有機會在住宿中結交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樣的,唐宋時代的讀書人在寄住寺院時,也有機會獲得一些額外的資源,拓展自己的交際圈,甚至有可能遇到改變自己命運的貴人。
北宋三朝名臣李若谷曾與韓億、王隨一同在嵩山法王寺讀書,三人科舉及第后皆位列宰執,成為嵩山法王寺的“杰出校友”。在寺院讀書期間,三人同住簡陋僧房,閑暇時,輪流去挖野菜,吃飯時用來和粥搭配,即便是寒冬酷暑,也不曾放松學業,寺廟讀書的生活使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三人中,李若谷率先于咸平年間得中進士,任長社縣主簿。在任期間,他將朝廷發放的600貫差旅費分了一半給落第的韓億,助其繼續備考。韓億后來回憶:
“若非子淵(李若谷字)傾囊相助,吾幾不能存身京師。”
最終,韓億不負眾望,在四年后考中,王隨則稍晚于真宗朝登第。
唐宋時代的寺院除了僧侶和香客外,達官顯貴也時常前來,并捐贈田產來祈求福報。由此,寄住寺院的讀書人獲得了與貴人相識的機遇,幸運者甚至可以一步登天。
北宋太宗朝參知政事郭贄還是布衣時,曾在汴京皇建院讀書,一日正與僧侶對弈,外面忽然通報趙光義前來巡視,郭贄匆忙回避但忘記收拾棋局。趙光義看到棋局后,即問與僧侶對弈的人是誰,僧侶如實回答是郭贄。趙光義便召郭贄前來問話,交談之中對其十分欣賞,并調取了他的詩賦卷宗,愈發喜愛,遂將郭贄帶回府中任用。不到一月后,趙光義登基稱帝,是為宋太宗,郭贄由此被拔擢,青云直上。
可以說,真實歷史中雖然沒有太多才子佳人在寺院相識相愛的浪漫故事,但寺院中朗朗的讀書聲與枯燈下對卷捧讀的身影卻造就了一個又一個文豪與名相。
參考文獻:
[1] 左福生:《唐宋文人寺院讀書的習尚演進》,《中國社會歷史評論》2019年第1期.
[2] 左福生:《宋人寺院讀書習尚的歷史考察》,《北京社會科學》2018年第7期.
[3] 趙睿才:《在功名與學術之間——李唐士子習業山林寺觀之文化解讀》,《閱江學刊》2018年第3期.
[4] 王棟梁:《唐代文人寄居寺院習尚補說》,《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
作者 | 淺神?????
編輯 | 胡心雅
主編 | 周斌
排版 | 曲晨溪(實習)
校對 | 李棟 張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