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 歲的王阿姨發現外陰瘙癢已有半年,起初以為是普通炎癥,用了洗液卻不見好轉。隨著時間推移,瘙癢越來越嚴重,還摸到了一個小硬塊,出血次數也逐漸增多。在家人的勸說下,她終于走進醫院。
經過詳細檢查,王阿姨被確診為外陰癌。得知結果時,她幾乎崩潰,但家人的鼓勵讓她重拾信心。醫生為她制定了手術切除聯合術后放療的方案。幸運的是,由于發現得不算太晚,手術很成功。
康復期間,王阿姨嚴格遵醫囑護理傷口,定期復查。她常感慨:“要是早點重視那些異常癥狀,也不會這么遭罪。”
什么是外陰癌?發病率高嗎?
外陰癌是一種少見的婦科惡性腫瘤,主要起源于外陰皮膚、黏膜及腺體組織,以鱗狀細胞癌最為常見,占所有女性生殖系統惡性腫瘤的2%-5%,其他類型包括基底細胞癌、惡性黑色素瘤、前庭大腺癌等。該病多見于絕經后女性,常見發病部位為大陰唇,其次是小陰唇、陰道前庭及陰蒂。
目前,外陰癌的具體病因尚不明確,但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外陰上皮內瘤變、外陰白色病變(如硬化苔蘚型)、慢性炎癥刺激、遺傳因素等均與其發生相關。此外,不良衛生習慣、性傳播疾病史也可能增加患病風險。
外陰癌的預后與病情分期密切相關。早期患者若能及時接受規范治療,5年生存率可達90%以上;若發生淋巴結轉移,生存率會顯著下降。因此,女性應重視外陰健康,定期進行婦科檢查,出現異常癥狀及時就醫,避免延誤病情。
四大異常癥狀,警惕是外陰癌的信號
外陰癌雖為少見的女性生殖系統惡性腫瘤,但其早期癥狀易被忽視,需警惕以下四大異常信號:
1.久治不愈的外陰瘙癢
持續超過 2-3 周的頑固性瘙癢,常規抗炎、抗真菌治療無效,且瘙癢范圍固定、逐漸加重,甚至影響睡眠。這種瘙癢常由腫瘤細胞刺激局部神經末梢引發,區別于普通炎癥的陣發性瘙癢。
2.外陰出現異常腫塊或潰瘍
可見于大陰唇、陰蒂等部位的無痛性腫塊,質地堅硬、邊界不清,可呈菜花狀、結節狀或潰瘍性改變。約 60% 的外陰癌以潰瘍為首發表現,潰瘍表面凹凸不平、易出血,即使短期結痂也會反復破潰,需與外傷或感染性潰瘍鑒別。
3.非經期出血或接觸性出血
無明顯誘因的外陰出血,如內褲沾染血跡、同房后出血或絕經后陰道流血,可能因腫瘤侵犯血管或組織脆性增加所致。晚期腫瘤侵犯神經或鄰近組織時,可出現持續性疼痛、同房痛或排尿痛。
4.外陰皮膚異常改變
包括局部皮膚增厚變白(外陰白斑)、色素減退或加深、表面粗糙角化,甚至出現皸裂、滲液。若伴隨皮膚彈性變差、局部組織變硬,需警惕癌前病變(如外陰上皮內瘤變)或浸潤癌。
關愛私處健康, 請避免這5個誤區
私處健康關乎女性整體健康,但許多日常護理習慣可能存在誤區,需及時糾正:
1.過度清潔,打破平衡
很多女性認為私處需要頻繁深度清潔,使用各種婦科洗液、消毒劑,甚至進行陰道沖洗。但實際上,女性陰道具有自凈能力,其內存在多種有益菌,共同維持著微生態平衡。過度清潔會破壞這種平衡,使有益菌數量減少,有害菌趁機滋生,從而引發陰道炎、外陰瘙癢等問題。日常清潔只需用溫水清洗外陰即可,無需使用特殊產品。
2.愛穿緊身褲、化纖內褲
緊身褲和化纖材質不透氣,導致私處悶熱潮濕,為細菌繁殖提供溫床。應選擇純棉、寬松的內褲,保持局部干爽。建議選擇純棉、透氣性好的內褲,并做到每天更換,清洗后要在陽光下晾曬殺菌。
3.經期護理不當
經期是女性身體較為虛弱的時期,也是私處容易受感染的階段。有些女性在經期使用不合格的衛生巾,如質量差、透氣性不佳的產品,或者長時間不更換衛生巾,導致經血在衛生巾上停留過久,滋生細菌。經期應選用質量可靠的衛生巾,每2 - 3小時更換一次,同時避免盆浴,可選擇淋浴。
4.濫用抗生素
長期使用抗生素會抑制有益菌,誘發霉菌性陰道炎;激素類藥物可能改變陰道環境,需嚴格遵醫囑用藥。
5.忽視伴侶衛生
性生活是私處健康不可忽視的環節。如果伴侶不注意個人衛生,在性生活前沒有清潔生殖器,可能會將細菌、病毒等帶入女性陰道,引發交叉感染。建議同房前后用清水清洗,并注意手部衛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