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青少年朋友們,晚上好啊!你們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深夜在臺燈下,少年直勾勾地盯著天花板,那秒針走動的聲音,在安靜的夜里,就跟敲鑼打鼓似的,老清晰了。這其實是現在好多青少年的共同難題,失眠和焦慮就像一對雙胞胎花,在咱們成長的這片“土地”上悄悄冒出來了。那咋讓這“花”別再折磨咱們的青春呢?答案就藏在生活的旮旯里,得咱慢慢找。
### 一、先“哄睡”環境,再“馴服”大腦
好多時候啊,失眠就是因為咱感官接收的東西太多啦。咱可以來點“溫柔小手段”:
- **光的魔術**:睡覺前一小時,把燈調暗點,讓咱眼睛以為“黃昏來啦”。手機屏幕貼上防藍光的膜,或者用閱讀模式,別讓那藍光刺激咱。
- **聲音的陷阱**:白噪音APP里的雨聲、海浪聲,就跟搖籃曲似的,能讓咱神經放松下來。要是覺得單調,就看點ASMR視頻,別老刷短視頻,那短視頻就像磁鐵,能把你的注意力全吸走。
- **氣味的錨點**:在枕頭邊滴兩滴薰衣草精油,或者睡覺前泡杯洋甘菊茶。咱的嗅覺就像大腦最原始的開關,聞到熟悉的香味,大腦就開啟“安全模式”啦。
### 二、焦慮不是敵人,是未拆封的信
青少年的焦慮啊,老是被人說成“矯情”,其實這是一種沒被讀懂的信號。咱別跟它對著干,跟它聊聊天:
- **寫給焦慮的信**:用手機備忘錄寫下“我焦慮是因為……”,你會發現,90%讓你擔心的事兒根本就沒發生過。寫完就把內容刪了,就當把負擔給“清空”啦。
- **身體掃描練習**:躺下之后,從腳趾頭到頭頂,挨個感受身體哪兒緊張。把焦慮想象成一陣風,在房間里吹過,你就看著它來來回回就行。
- **“如果”游戲**:對著床頭的玩偶說:“如果明天考砸了,最壞的結果是啥?”答案往往沒你想得那么可怕,而且還能想出解決辦法呢。
### 三、用行動改寫睡眠劇本
要是把“睡著”當成必須完成的事兒,那反而會進入“越想睡越清醒”的死循環。試試這些“不常規的辦法”:
- **允許清醒的合法性**:要是躺20分鐘還睡不著,就起來干點無聊的事兒,像整理書架啥的,別讓床和清醒“綁定”在一起。
- **晨間錨點法**:不管幾點睡的,都固定個起床時間。生物鐘就像個倔脾氣的鬧鐘,你強行給它調準,它慢慢就恢復正常啦。
- **運動的時差效應**:下午4點到6點,去做30分鐘有氧運動,像跳繩、快走啥的。體溫升高了,晚上就能促進褪黑素分泌。
### 四、家庭:隱形的“睡眠教練”
有些家長要么管得太多,要么完全不管。咱可以來點“悄悄幫忙”的辦法:
- **晚餐后的“數字宵禁”**:全家把手機都放到一個“睡眠盒”里(普通餅干盒就行),用鐘表看時間。
- **共處的儀式感**:睡覺前10分鐘,親子來個“安靜時光”,一起聽聽音樂、疊疊衣服,用身體接觸傳遞安全感。
- **錯誤示范的轉化**:要是爸媽自己也失眠,就跟孩子坦誠地說:“媽媽最近也睡不好,但我們在學新方法,要不要一起試試?”
### 五、何時需要專業“重啟”?
要是失眠超過一個月,還出現下面這些情況,就得注意啦:
- **情緒過山車**:從“我睡不著”變成“我活不下去”。
- **軀體化反應**:頭疼、心慌、老起夜,就好像身體在替心里喊疼。
- **功能全面崩潰**:連著3天連基礎的學習任務都完成不了。
這時候啊,心理咨詢師就像“睡眠偵探”,用認知行為療法(CBT - I)這些工具,幫青少年重新建立對睡眠的認識。記住哈,找專業人士幫忙可不是軟弱,而是對自己負責的勇敢表現。
失眠和焦慮就像青春里的小黑屋,看著好像把咱困住了,其實是在幫咱沖洗出更堅強的人生照片。解決辦法不是跟它們對著干,而是和自己的身心和解。當少年學會把“我必須馬上睡著”換成“我允許自己慢慢調整”,黎明肯定會來噠!
主講人:北京著名青少年心理咨詢師郭利方,國家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畢業于中國政法大學,具有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多重背景,自2008年攻讀心理學,多年的學習精神分析,認知行為治療及家庭治療,擅長于各類型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生涯規劃和人際關系.對于治療驚恐發作及焦慮抑郁經驗豐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