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錦攢臺,老人扶著扶手在晨練區舒展筋骨,孩童踩著軟質地面追逐嬉戲;午后的沐陽隅,阿姨們坐在薔薇花下織著毛衣,退休教師張奶奶給圍坐的孩子講草原往事……這些“全齡共享型”的“零距離家園”小站,像一顆顆溫潤的珍珠,串聯起五里橋街道轄區里老中青幼的日常,讓曾經疏離的鄰里情,在共同的空間里慢慢升溫。
S
空間煥新:
從“閑置角落”到“全齡樂園”
N
老小區的空間改造,藏著對每個年齡層的細致關照。錦攢臺的蛻變堪稱典范:曾經的廢棄平臺,經三期改造后,不僅加裝了適老化扶手和防滑地磚,還特意增設了兒童安全提示。年輕家長們則在一旁的休閑椅上看護,三代人各有天地又互不打擾。
沐陽隅的改造更顯巧思:解決電瓶車亂停放后,騰出的空間被精心劃分——北側安置的長椅,供老人曬太陽、聊家常;南側擺放低矮的設施,成為孩子們的嬉戲去處。新栽的薔薇花墻下,居民們在這里暢談著社區里的事。溫馨居則將雜亂的內保室改造成“全家樂園”,讀書角的繪本區矮柜,孩子踮腳就能取書;放大鏡臺燈和大字版報刊,讓老人閱讀無憂;循環播放社區通知的電視機,又能讓上班族隨時掌握鄰里動態。
S
活動共融:
跨代互動繪就“社區全家福”
N
全齡共享的核心,是讓不同年齡層在互動中找到情感共鳴。重陽節的錦攢臺總是熱鬧非凡:孩子們端著親手制作的茶點,給老人表演排練多日的歌舞;老人則拉著孩子的手,講起年輕時的故事。72歲的李爺爺給孩子們疊飛機,5歲的小把戲把自己畫的賀卡塞到他手里,畫面里的笑靨跨越了三代人。
沐陽隅的游園會更是一場全齡狂歡:退休教師揮毫潑墨寫書法,年輕白領圍站著學茶藝,孩子們追著魔術師的彩球歡呼。曾參與原子彈建造的張奶奶,被一群孩子圍著問“草原上的星星是不是特別亮”。 舒心室的活動同樣充滿跨代溫情,烘焙達人蔣師傅教小朋友打乒乓時,退休的京劇愛好者汪老師會帶著中青年唱段,而應老師的美育課堂上,祖孫倆常一起畫社區的玉蘭花,畫筆勾勒出的不僅是花朵,更是代際間的默契。
S
共治聚力:
人人都是“家園設計師”
N
小站的生命力,在于每個年齡層都能成為建設的參與者。溫馨居外“溫馨亭”的誕生,源于心愿墻上那句“希望有個遮雨的聊天處”。退休的王阿姨在聽證會上提需求,做工程的白領小張測算預算,大家一起幫忙建設出了如今的樣子。如今這里既是老人議事的據點,也是媽媽們交換育兒經的角落,誰提議添置綠蘿、誰發現燈泡壞了,大家都會主動操心。
錦攢臺的“花園守護”隊里,退休的劉阿姨每天打掃落葉,中學生小李負責給植物澆水,做設計的白領小陳則制作了精致的花草名牌;沐陽隅的護綠隊中,種了一輩子花的趙爺爺傳授養花技巧,孩子們用圖畫本記錄綠植生長日志,共建單位捐贈的花肥,讓花墻年年盛放。舒心室的讀書漂流角更藏著共治的溫暖:老人捐出珍藏的歷史書,年輕父母帶來兒童繪本,白領分享職場讀物,每本書的扉頁都貼著捐贈者的名字,仿佛在說“這里是我們共同的家”。
這些全齡共享的小站證明,真正的共享不是空間的簡單疊加,而是讓每個年齡層都能在此找到歸屬感。當錦攢臺的晨練、沐陽隅的花香、溫馨居的燈火交織,一幅“全齡樂享·鄰里相融”的畫卷,成為五里橋街道“零距離家園”小站最動人的風景。
記者 / 朱影影
編輯 / 孫沖
圖片 / 五里橋街道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黃浦官方微信
黃/浦/進/行/時
1.
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