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放榜那天,開封姑娘代易瓚的名字在河南考生家長群里傳瘋了。
724分,全省第一,數學還考了滿分。清華北大的招生老師攥著提前備好的專業介紹,連夜打去電話,語氣里滿是誠意:“來我們這兒,專業隨便挑。”
可電話那頭的姑娘沒猶豫:“老師,謝謝您,但我志愿填好了——國防科技大學。”
一張志愿表背后,藏著18歲的“執念”
代易瓚的宿舍,現在成了同學眼里的“航天小窩”。
墻上貼著長征火箭的海報,邊角都磨卷了;書包上掛著個衛星造型的鑰匙扣,是她高三攢零花錢買的;書桌上堆著幾本翻得卷邊的《航天器軌道力學》,扉頁上寫著一行小字:“要讓代碼變成守護的力量”。
這股“執念”,得從去年鄭州那場大水說起。
那天她蹲在安置點的帳篷外,看著天上的運-20像只巨鳥,穩穩地把礦泉水、方便面投下來。水流漫過街道的聲音里,混著救援人員的呼喊,還有廣播里“不要慌,國家不會丟下我們”的聲音。
“那天晚上我沒睡著,”后來她在短視頻里提過,“看著那些飛機,突然就想明白了——我學的數學、寫的代碼,不該只用來算收益率,還能做點更實在的事。”
第二天一早,她翻出志愿填報指南,在“國防科技大學”那一頁折了個角。
有人算經濟賬,她算的是“該做的事”
這事在網上吵翻了。
有人在清北官微底下留言:“狀元選軍校?圖啥啊?工資能有投行零頭多?”家長群里也炸過鍋,有媽媽急得直拍大腿:“這孩子把風氣帶偏了,咱娃本來想報計算機的!”
但代易瓚在一次直播里,對著鏡頭調試設備時輕輕說了句:“算賬有很多種,我覺得‘該做的事’最值。”
她的父母從沒覺得女兒“傻”。父親是中學老師,教了二十多年書,總跟學生說“讀書不是為了換錢”;母親做會計,算得清柴米油鹽,更懂女兒心里的那筆賬。“她從小就愛扒著天文望遠鏡看星星,說要找‘中國的星’,”母親在采訪里笑,“現在不過是離星星近了點。”
不是“特例”,是一群人的選擇
有人扒過數據:過去十年,河南七百多個高考狀元里,選軍校的不超過三個。代易瓚不是第一個,但她的故事被更多人看見。
國防科大的老師說,這幾年學校在重點招數學好的學生——航天領域太缺人了,下一代導航系統、衛星陀螺儀調試,都得靠扎實的數學功底打底。像代易瓚這樣的學生,一入學就被納入“特殊培養計劃”,直接對接實驗室,參與下一代導航系統的研發。
這活兒可比在清北自由選課具體多了,也累多了。
她的朋友圈里,最近更新了張照片:一身迷彩服,肩上別著新領章,配文就三個字“新裝備”。底下有同學問“累不累”,她回了個笑臉:“比刷題爽。”
前陣子學校組織野外訓練,她曬出張沾滿泥點的作訓服,說“第一次摸真家伙,手抖了”。有人追著問“以后會參軍嗎”,她沒直接答,只轉發了條“航天人才缺口超20萬”的新聞,配了句“剛好,我會做題”。
青春的答案,從來不止一種
現在的代易瓚,看起來和普通大學生沒兩樣。
會在調試設備時被機器夾到手指,對著鏡頭齜牙咧嘴;會在深夜的實驗室泡速食面,吐槽“比高三食堂還難吃”;也會在看到鄭州安置點的老照片時,突然紅了眼眶——那張照片她存在手機里,存了快一年,沒刪過。
有人說她“放棄清北太可惜”,可她父親說得實在:“孩子心里有桿秤,知道啥是‘想要’,啥是‘該做’。”
在這個總有人算“投入產出比”的年代,18歲的代易瓚用一張志愿表,寫下了另一種答案:青春的價值,從來不止“賺多少”“名氣多大”,還有“能為別人擋多少風雨”。
她的故事還在繼續。或許未來某天,我們抬頭看見的衛星,導航里聽到的“正在為您規劃路線”,就藏著這個開封姑娘寫的代碼。
而那時候,她大概只會笑著說:“這是該做的事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