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讀懂中國”。河南衛視圖文新媒體暑期特別推出“豫見名人?共游中原”專題策劃,帶你穿梭古今,探尋名人在河南留下的珍貴記憶。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千年前“頂流”詩人杜甫的世界,開啟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準備好,精彩即將啟程!
根脈之地·鞏義:筆架山下,詩魂初成
《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這是全詩最動人的千古名句。身處安史之亂中的邊塞,寒露已降,秋意肅殺。詩人抬頭望月,在他心中,唯有故鄉鞏義的月亮才是最明亮、最溫暖的。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戰亂導致兄弟離散,音訊全無,連“家”這個最基本的依靠和牽掛都已失去。鞏義,這個他出生的“家”,此刻更成為遙不可及的痛與念想。
此詩寫于杜甫流離邊塞之時。站在他出生的窯洞前,更能理解這份戰亂中的飄零感與對故土安寧的渴望。鞏義,是他詩中“故鄉月”的具象坐標。
景點推薦
1. 誕生窯:這座依山而鑿的窯洞,是杜甫生命的起點。
2. 筆架山:杜甫幼年讀書、嬉戲之地。山形如筆架,仿佛天然為文星所設。
3. 紀念館/詩歌碑林:了解杜甫生平,感受歷代對其的敬仰。碑林鐫刻其名篇,行走其間,詩香彌漫。
壯游之地·洛陽:京華煙云,詩筆初試
《洛陽》
洛陽昔陷沒,胡馬犯潼關。
天子初愁思,都人慘別顏。
清笳去宮闕,翠蓋出關山。
故老仍流涕,龍髯幸再攀。
“洛陽昔陷沒,胡馬犯潼關”: 胡馬直逼潼關,凸顯叛軍勢猛、國都危殆的緊張局勢。“潼關”作為長安屏障,失守則京畿不保,地理意象強化危機感。
“天子初愁思,都人慘別顏”:一寫玄宗西逃的惶惑(“愁思”),一寫百姓生離死別的慘狀(“慘別顏”),雙線交織展現權力崩塌與民間苦難的共振。
“清笳去宮闕,翠蓋出關山”:“清笳”(軍號)離宮象征軍事潰敗,“翠蓋”(御輦)出關暗指玄宗奔蜀。
“故老仍流涕,龍髯幸再攀”:尾聯轉寫洛陽收復后場景。“故老流涕”是劫后余生的復雜淚水——含亂世之痛與歸鄉之喜;“龍髯再攀”以黃帝乘龍典故,喻百姓重迎天子(唐肅宗)的忠貞與希望,揭示戰爭創傷中不滅的民族凝聚力。
此詩聚焦757年安慶緒叛軍攻陷洛陽的歷史事件。洛陽作為唐東都,陷落后遭焚掠,百姓流離。杜甫以“胡馬犯潼關”揭示叛軍西進逼長安的危局。詩中“天子愁思”指唐玄宗倉皇西逃,“都人別顏”直擊百姓離散之痛。
杜甫以20字濃縮洛陽從陷落到光復的血火史詩,在“宮闕-關山-龍髯”的意象跳躍中,完成對民族韌性的禮贊。
今日行走洛陽,在應天門的玻璃棧道下觸摸唐代夯土,在博物館的焦黑粟粒前凝視亂世傷痕,詩中的“故老流涕”仿佛穿越時空——那是文明劫難中的淚與希望,更是中華生生不息的永恒見證。
景點推薦
1. 應天門遺址博物館:登復原闕樓俯瞰隋唐洛陽中軸線,透過玻璃棧道俯瞰唐代夯土基址,感受“清笳去宮闕”的滄桑。
2. 洛陽博物館:特展“安史之亂與洛陽”陳列出土兵器、燒焦糧窖遺跡,佐證詩中“陷沒”慘狀。
3. 潼關古戰場(洛陽周邊):距洛陽2小時車程,登潼關城墻眺望黃河險隘。遺址公園沙盤推演戰局,沉浸式體驗“一夫當關”的戰略意義。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雖詠泰山,精神氣概源于此時代此經歷)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種昂揚的進取精神、開闊的胸襟抱負,正是在他壯游天下,特別是在洛陽這樣的文化政治中心,廣泛交游、開闊眼界后形成的。盛唐洛陽的恢弘氣象無疑深深滋養了他。
杜甫20歲左右開始壯游,洛陽是其重要驛站。他在這里汲取了豐富的文化營養,結交名士,初步展露才華。龍門、天堂明堂遺址所代表的盛唐氣象,正是孕育《望岳》中凌云壯志的土壤。游洛陽,是在尋找杜甫豪邁詩情的源泉。
景點推薦
1. 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開鑿于武則天時期的這尊巨佛,是盛唐氣象在藝術上的巔峰體現之一。青年杜甫壯游洛陽時,極有可能親臨此地,被其宏偉所震撼。
2. 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 (天堂明堂區域):這里是女皇武則天理政、禮佛的核心區域,是盛唐神都洛陽的“心臟”。行走在復建的明堂(萬象神宮)、天堂(通天浮屠)基址上,觸摸巨大的柱礎,感受那個萬國來朝、開放自信的時代脈搏。這正是青年杜甫所親歷的“開元全盛日”。
3. 洛浦公園/老城街巷:感受洛陽作為千年帝都的市井生活底蘊和“水韻”。想象杜甫曾在此訪友、賞花、感受都市繁華。
豪情之地·商丘:梁園詩酒,俠氣千年
《遣懷》
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
名今陳留亞,劇則貝魏俱。
邑中九萬家,高棟照通衢。
舟車半天下,主客多歡娛。
白刃仇不義,黃金傾有無。
殺人紅塵里,報答在斯須。
憶與高李輩,論交入酒壚。
兩公壯藻思,得我色敷腴。
氣酣登吹臺,懷古視平蕪。
芒碭云一去,雁鶩空相呼。
先帝正好武,寰海未凋枯。
猛將收西域,長戟破林胡。
百萬攻一城,獻捷不云輸。
組練棄如泥,尺土負百夫。
拓境功未已,元和辭大爐。
亂離朋友盡,合沓歲月徂。
吾衰將焉托,存歿再嗚呼。
蕭條益堪愧,獨在天一隅。
乘黃已去矣,凡馬徒區區。
不復見顏鮑,系舟臥荊巫。
臨餐吐更食,常恐違撫孤。
“邑中九萬家,高棟照通衢”:“九萬家”寫人口稠密,高樓林立映射城市富庶。據史料,盛唐時商丘因隋唐大運河通濟渠穿境而過,成為漕運樞紐,商船云集,經濟繁榮。
“白刃仇不義,黃金傾有無”:刻畫游俠仗義疏財、快意恩仇的豪氣。商丘作為戰國俠文化中心,至唐時游俠之風仍盛。
“憶與高李輩,論交入酒壚”:“高李”即高適、李白。三人于商丘酒肆暢飲論詩,杜甫以“壯藻思”盛贊李白的瑰麗詩才與高適的雄渾文風。
“氣酣登吹臺”:“吹臺”位于開封,傳為春秋樂師師曠奏樂處。三人登臺懷古,杜甫則以此詩定格歷史瞬間。
“芒碭云一去”:以漢高祖隱芒碭山的典故,暗喻盛唐氣象如浮云消散,唯余孤雁哀鳴,抒發了對輝煌逝去的無限悵惘。
此詩作于唐天寶三載(公元744年)秋,杜甫與李白、高適同游梁宋(今商丘)期間。商丘古稱“宋州”“睢陽”,是戰國梁孝王建梁園之地,漢代為文化中心,但至唐代已漸衰落。三人登吹臺、游梁園、獵于孟諸澤,詩酒唱和,成為文學史上著名的“梁宋之游”。
《遣懷》如一幅散逸著酒香與劍氣的長卷,將商丘的市井豪情、文心俠骨熔鑄于杜甫的深沉回望中。千年后,當我們行走在商丘古城垣上,仍能觸摸到詩句里未冷的溫度——那是大唐的呼吸,是詩人與一座城的永恒對話。
景點推薦
1. 梁園遺址:杜甫曾與李白 、高適一同游歷商丘梁園,并在園中飲酒賦詩,留下了相關文學創作。
2. 應天書院:北宋時期,杜甫的詩作被收錄于應天書院,該書院是古代重要藏書和學術交流場所,反映了杜甫作品在當地的文化影響力。
漕運之地·開封:汴河詩浪,盛世回響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初聞涕淚滿衣裳”:“涕淚”非哀傷,而是喜極而泣的復雜宣泄。八年流離的辛酸、國破家亡的隱痛、終見光明的狂喜,在“忽傳”瞬間決堤。開封作為河南核心城市,其收復使詩人看到“田園在東京(洛陽)”的歸鄉可能。
“漫卷詩書喜欲狂”:“漫卷”的潦草動作,顛覆杜甫“讀書破萬卷”的儒雅形象,凸顯戰亂結束后的精神解放。呼應汴州的文化地位:唐代開封是文人薈萃之地,詩書“漫卷”暗示文化生活即將重啟。
“青春作伴好還鄉”:“青春”既指季節,亦暗喻光復后的開封重現“邑中九萬家,高棟照通衢”的生機(《遣懷》)。
763年正月,唐軍收復汴州(開封)、洛陽等河南重鎮,安史叛軍首領史朝義自縊,持續八年的戰亂終結。汴州(開封)是漕運樞紐,收復標志著叛軍經濟命脈被切斷。 杜甫早年游歷開封,深知其“舟車半天下”的繁華,光復象征中原秩序重建。
杜甫未直寫開封,卻以歸鄉之路與光復狂喜,將這座漕運雄城的命運嵌入詩行。當后人吟誦“便下襄陽向洛陽”時,耳畔似有汴河流水奔涌——那是戰亂平息后,中原血脈重新搏動的聲音。
景點推薦
1. 三賢祠:位于禹王臺公園內,建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紀念李白 、杜甫 、 高適三位詩人在此相會并留下傳世詩作。
2. 古吹臺:是春秋時期音樂家師曠撫琴收徒的遺址,后經明代擴建為禹王廟。相傳唐天寶三年(744年),杜甫與李白、高適曾登此臺飲酒賦詩。
求道之地·濟源:王屋訪仙,詩心問道
《昔游》
昔謁華蓋君,深求洞宮腳。
玉棺已上天,白日亦寂寞。
暮升艮岑頂,巾幾猶未卻。
弟子四五人,入來淚俱落。
余時游名山,發軔在遠壑。
良覿違夙愿,含凄向寥廓。
林昏罷幽磬,竟夜伏石閣。
王喬下天壇,微月映皓鶴。
晨溪向虛駃,歸徑行已昨。
豈辭青鞋胝,悵望金匕藥。
東蒙赴舊隱,尚憶同志樂。
休事董先生,于今獨蕭索。
胡為客關塞,道意久衰薄。
妻子亦何人,丹砂負前諾。
雖悲鬒發變,未憂筋力弱。
扶藜望清秋,有興入廬霍。
“玉棺已上天,白日亦寂寞”:以“玉棺升天”暗喻華蓋君仙逝,“白日寂寞”將自然景象人格化,渲染宗師離去后天地同悲的蒼涼氛圍。
“林昏罷幽磬,竟夜伏石閣”:暮色中磬聲歇止,詩人在石閣徹夜難眠。幽磬聲停象征道法傳承中斷,而“伏石閣”的孤寂身影,凸顯求道者的堅韌與迷茫。
“晨溪響虛,歸徑行已昨”:“虛”字雙關溪聲空洞與內心虛無,“行已昨”暗指求道之旅恍如隔世,折射出理想幻滅后的疏離感。
“悵望金匕藥”:“金匕藥”代指長生之術,最終“悵望”收束全詩,宣告了訪道失敗的宿命,也埋下安史之亂前文人精神困局的伏筆。
《昔游》這首詩寫于公元767年前后,是在李白、高適先后去世之后,杜甫追憶與兩人同游王屋山的舊事。是杜甫對游歷王屋山20多年之后觸景生情,懷念王屋山之行而作。
景點推薦
1. 陽臺宮:唐玄宗敕建道院,司馬承禎、玉真公主曾居此。可觸摸唐風木構,感受“林昏罷幽磬”的靜穆。
2. 華蓋峰:頂俯瞰王屋群峰,秋日霜林盡染時,恰逢杜甫登臨季節,最宜體味“暮升艮岑頂”的蒼茫。
3. 天壇峰:主峰傳為黃帝祭天處,云海繚繞如入仙境。凌晨登山可觀“微月映皓鶴”般的日出勝景,遙想杜甫夜宿石閣所見。
4. 小有洞:杜甫曾“深求洞宮腳”,感受詩人“良覿違夙愿”的遺憾。
杜甫的一生,是苦難與輝煌交織的一生。鞏義給了他生命的起點和鄉愁的烙印,洛陽點燃了他青春的火焰和濟世的理想。
他最終漂泊西南,客死孤舟,但他詩中那份對家國、對人民、對土地深沉的“憂樂”精神,早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
詩在遠方,更在腳下這片厚重的土地。
行走河南,讀懂中國。追尋杜甫的足跡,我們不僅是在探訪古跡、吟誦詩篇,更是在觸摸一個民族最深沉的情感與脊梁——那份對家國的赤誠、對蒼生的悲憫、對正義的堅守。“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這份源自杜甫的“憂樂”精神,穿越千年烽煙,依然照亮著我們前行的路,給予我們面對現實的勇氣與溫度。
在你的家鄉
是否也有一首詩、
一位詩人讓你魂牽夢縈?
快來評論區分享你的故事!
圖文綜合自:澎湃新聞、新華社、河南文旅、搜狐、視覺中國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