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夏天就該猛吃冰西瓜、喝冰鎮飲料?
真正懂養生的人,到了小暑反而開始“收斂”飲食。天氣越來越熱,陽氣也在身體里“蹭蹭”往上冒,火氣重、睡不好、胃口差、上火頻發,這些小毛病,幾乎成了夏日“標配”。
但你有沒有想過,問題根本不在空調和風扇,而在你嘴里那口肉?雞鴨魚肉固然滋補,但在小暑這節氣節點,它們反倒成了“火上澆油”的幫兇。
這時候,食物不該再講“高蛋白高熱量”,而要開始講“疏泄、清涼、調氣”。別急著質疑這套說法,等你吃對了那幾樣“當令的小暑菜”,你才知道什么叫做“真正的夏天該這么過”。
不信?咱們慢慢聊。
小暑不是小事,陽氣最盛的時候,身體最容易“出岔子”
很多人都覺得“小暑嘛,才小呢”,但中醫講“暑為陽邪”,意思是,這個時候外界的陽氣、體內的陽氣都在頂峰狀態,一旦調節不好,身體會像鍋蓋沒掀開的高壓鍋,熱得喘不過氣。
那些年我在廣東基層醫院實習,夏天門診一到小暑就開始“熱鬧”起來——口腔潰瘍、便秘、痔瘡、濕疹,甚至還有人因為貪涼猛吃冷飲導致腹瀉、肚子疼。你說這不是“火氣”在作祟嗎?
可你讓他們吃點清淡的,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我不吃肉怎么有力氣?”夏天的“力氣”不是靠肉撐出來的,而是靠脾胃的運化功能。一旦脾胃被油膩拖垮,整個人都會“虛”。
雞鴨魚肉這時候吃多了,真不是補,是在“添亂”
別誤會,我不是說肉不能吃。但小暑之后,大量進食高脂高蛋白的食物,會讓本就處于高溫中的身體更“內熱”。
特別是那些喜歡晚上吃燒烤喝啤酒的,第二天醒來口干舌燥、舌苔發黃、便秘嚴重,幾乎是常態。
夏天人的消化功能本來就弱于秋冬,你再讓它拼命消化脂肪、蛋白,它肯定吃不消。濕熱、脾虛、食積就這么被你一口口吃出來了。
久而久之,不光是腸胃出問題,皮膚、睡眠、情緒都會被連帶影響。
所以這時候的飲食原則就一句話:“清補為主,清涼不寒,祛濕不燥”。肉可以吃,但不是主角。主角應該是那些順應節氣、清熱解暑、養脾護胃的夏令食材。
小暑之后該怎么吃?這7樣東西才是“主角”
說到這,大家都想知道,“那到底該吃啥?”放心,不是讓你啃草、喝粥糊弄自己,而是要把握一個原則:吃得輕、吃得活、吃得順氣。
我每年小暑之后,自己和家人都開始常備這幾樣東西。不是迷信養生,而是親身體驗過,身體真的輕松不少。
苦瓜是夏天的“天然空調”。別怕它苦,正是這點苦味,能清心火、降肝火、降血糖。我媽以前血糖偏高,夏天就常喝苦瓜排骨湯,效果很穩。不過要注意,體寒的人別生吃,可以煮熟了再吃。
綠豆是經典的“夏天解毒王”。它不光能解暑清熱,還可以健脾利濕。南方人愛煮綠豆湯,東北人喜歡打綠豆粥,怎么吃都行。但別貪涼,最好溫熱服用,避免傷胃。
冬瓜是“水中之王”,清熱、利尿、祛濕,對于水腫、體濕重的人特別友好。我有個老同事,每年小暑開始就天天燉冬瓜湯,配點蝦皮、海帶,既鮮又不膩。
西紅柿看起來普通,其實是抗癌小能手。它含有豐富的番茄紅素,能清熱生津、潤燥止渴。尤其夏天不愛喝水的人,吃點涼拌西紅柿,既補水又開胃。
黃瓜在夏天能不能吃生的?答案是可以,但一定要注意清洗干凈。它的清熱利水作用是實打實的。尤其是早上起床眼皮腫、腿浮腫的人,可以試試早上一根黃瓜,利水效果很快。
藕是夏季“清火清心”的寶貝。生吃能清熱,熟吃能養胃。小時候我奶奶每年夏天都煮蓮藕排骨湯,說是“降火防痱子”,現在看確實有道理,它還能補血養心、安神助眠。
南瓜雖不屬寒涼之物,但特別適合夏天養脾。它能補中益氣、健脾胃、潤肺,而且升糖指數低,適合血糖波動的人群。夏天蒸南瓜、做南瓜粥,既順口又不上火。
吃得對,不只是解暑,更是養命
很多人以為,夏天就是“熬過去就好”,但從小暑開始的飲食調養,影響的不只是當下,更是接下來整個秋冬的身體底子。小暑養得好,秋天不怕燥,冬天更不怕冷。
我自己有這么個習慣,每到小暑之后,晚上不吃肉,白天只吃一小點,主打就是綠豆湯、冬瓜湯、南瓜粥、小米飯。
這不是節食,而是給身體“降火+續能”的方式。反而更有精力,睡眠也安穩。
這種“七分飽、五分涼”的飲食模式,不光能防上火、養脾胃,還能順帶控制體重、穩定血糖、改善情緒。尤其到了三伏天,胃口差、心情煩躁的人群,吃對了這些“清補菜”,整個人會清爽很多。
最后提醒一句:清涼飲食≠寒涼飲食
很多人一聽“清涼”兩個字,就以為要吃冰的、喝冷的,這真是大錯特錯。清涼是食物性味的溫和調性,而不是溫度上的冷。
比如綠豆湯、苦瓜、冬瓜,它們性涼但不寒,而冰鎮飲料、雪糕這些則是“寒”到傷脾胃。
今年小暑,北京熱得像蒸籠,我有個患者連續幾天吃冰西瓜、喝冰啤,結果胃脹、頭暈、拉肚子,最后得了“寒濕腹瀉”。
所以說,夏天要“清”,但不能“寒”,尤其是老人、孩子、體虛的人群,要特別注意。
參考文獻: [1]王素珍.夏季飲食與養生指導[J].中國保健營養,2023,33(21):22-23. [2]李艷.從傳統節氣看現代養生之道[J].中醫健康養生,2024,10(5):44-46.
聲明:本文內容根據權威醫學資料及作者個人觀點撰寫,僅用于健康科普,不構成任何醫學建議,若有身體不適,請及時就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