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泰昌版地方志《登州府志》中,蓬萊海岸邊遍布的卵石被譽為珍珠美玉,稱為蓬萊十大景之一——“萬斛珠璣”。
宋代文學家蘇軾曾為官登州,與蓬萊海邊的奇美卵石結緣,對蓬萊卵石推崇、贊美、收藏,曾寫下許多詩文。
后人在蓬萊閣古建筑群中建起蘇公祠,既紀念蘇軾在蓬萊為官雖只有短短五天時間,卻為當地百姓辦實事、排憂解難,又紀念他用詩詞華章頌揚蓬萊山海風物,詠海市、贊海鮮、賞奇石,描繪出令世人向往的人間仙境。民間贊曰:五日登州府,千年蘇公祠。
文|戴發利
蓬萊卵石。呂漪瀾攝
為官五日登州府
登州,作為一級行政區域,最早出現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唐高祖首次設立登州,治文登,領文登、觀陽縣(一說治在今海陽市發城鎮),屬河南道。
唐神龍三年(707),登州治所從牟平遷至蓬萊,蓬萊鎮升為蓬萊縣。登州下轄蓬萊、牟平、文登三縣。從此,蓬萊與登州府融為一體,持續存在至1913年。
北宋嘉祐六年(1061),時任登州知州的朱處約在蓬萊海邊的丹崖山巔建起蓬萊閣。
24年之后的元豐八年(1085),蘇軾接到朝廷任命,赴登州任軍事、行政長官,“知登州軍州事”。
在赴蓬萊之前的十多年時間里,蘇軾屢遭貶謫,輾轉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黃州、常州等地。元豐八年,宋神宗駕崩,哲宗即位。五月,因“烏臺詩案”已被貶謫六年的蘇軾被朝廷重新起用,“復為朝奉郎知登州”。
上任后,蘇軾深入民間鄉野、山川海島,訪民情,巡海防,觀山海,看風物。他首先發現和解決的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兩大迫切問題——加固海防,還鹽于民。他向朝廷進言,遞上兩封奏折——《登州召還議水軍狀》《乞罷登萊榷鹽狀》。
在《登州召還議水軍狀》里,蘇軾認為,登州海防地位重要,是抵御北方遼國的邊防前哨,但久安無戰事之后,海防訓練備戰松弛,防守空虛,請求立即改變將士疏于學習訓練、武藝荒廢的現狀,不得隨意調動軍隊外出,隨時保持戰斗力,“無處學習水戰,武藝惰廢,有誤緩急……并不得差往別處屯駐?!碧K軾的奏折被當時的朝廷及之后歷代采納和借鑒,在蓬萊構筑起嚴密的海疆防御體系。
在《乞罷登萊榷鹽狀》里,蘇軾提出,登州、萊州百姓以煮鹽為生,卻吃鹽困難。因為按照當時的榷鹽政策,百姓所產之鹽只能低價賣給官家,由官家壟斷經營、高價賣出,造成加工鹽的灶戶虧本破產,百姓吃不起高價鹽,官商鹽貨露天囤積、風化流失,應恢復灶戶產鹽直接賣給百姓、官府收取鹽稅的制度。奏折得到朝廷批準,百姓負擔極大減輕,國家稅收增加,此制度一直延續到清朝。
正當蘇軾一心為登州民生大計殫精竭慮時,上任五天后,他又接到朝廷詔令,離任登州,回京擔任禮部郎中。
卸任登州知州后,蘇軾仍流連于蓬萊山海間,直至年底才進京赴任。
山海奇石有勝境
蘇軾遲遲不愿離開蓬萊,是因為他迷戀這里的山川大海。蓬萊,自古以來就是人們心中的神山勝境,傳說海上有縹緲虛幻的仙山仙島——蓬萊、瀛洲、方丈。蘇軾在《蓬萊閣記所見》中說:“登州蓬萊閣上,望海如鏡面,與天相際。忽有如黑豆數點者,郡人云:‘海舶至矣’,不一炊久,已至閣下?!?/p>
蘇軾盼望見到海市。他去蓬萊閣上的龍王廟祈禱。終于如愿以償,海市現身了,蘇軾在《登州海市》中揮灑描述海市之神奇壯觀:“東方云??諒涂?,群仙出沒空明中。蕩搖浮世生萬象,豈有貝闕藏珠宮。”“重樓翠阜出霜曉,異事驚倒百歲翁?!?/p>
作為一個美食家,蘇軾熱情贊揚產于蓬萊的海鮮之珍——鮑魚(古稱鰒魚)。他用樂府詩體寫下長篇《鰒魚行》,以盛贊鮑魚的鮮美滋味為核心內容,通過“一枚何啻千金直”等詩句,展現了鮑魚被宋代皇家列為貢品的至高地位,又描述了漁民冒險采捕鮑魚的艱辛場景。詩中“決眥可醒千日醉”等生動描寫,成為后世研究宋代海洋飲食文化的重要文學樣本。
尤其令蘇軾心儀的,就是蓬萊閣下海灘上遍布的奇美卵石。
蓬萊海邊有丹崖山、老北山,兩山連為一體,只有區區不足百米,卻于海灘上驟然突起,懸崖峭壁,刀劈斧削般聳立,山體為赭紅色石灰沉積巖石,富含瑪瑙、玉髓等二氧化硅成分。在千萬年的地質運動中,山體與海岸進行著生長、沉降、裂變、重組,承受高溫與寒冷,以及風霜雨雪交替、年復一年的潮漲潮落,大大小小的巖石脫離山體,撒落、聚集海灘,巖石逐漸被水改變,由粗糲、尖棱、異態、拙樸變得圓潤、光潔、規整、小巧,人們以形命名為“卵石”,或以更通俗的名字稱之為“球石”。因其小若彈丸,呈水渦狀聚集,還被當地人稱為“彈子渦石”,地方志書記載為“一斛碎玉,萬斛珠璣”。
蘇軾看到這些五顏六色、溫和圓潤的卵石在沙灘上靜臥聚集,被海浪一遍遍沖刷著,相互擁擠碰撞,發出清脆的聲響,與海浪的嘩嘩聲交織,美妙動聽,大加贊嘆。他經常漫步海灘,精挑細選諸多心儀的卵石,滿心歡喜地帶回去。
詩文華章贊奇石
在蘇軾赴蓬萊任職之前十六年,熙寧二年(1069),他就曾有緣見到蓬萊卵石。那一年,他去拜訪隱居于潮州的好友吳子野。吳復古,字子野,被稱為潮州“唐宋八賢”之一,博學多才。那一年,吳子野剛從蓬萊歸來。在蓬萊期間,吳子野通過登州太守李天章及退居登州、曾任工部侍郎的解貳卿(解賓王)幫助,求得海邊十二塊奇石,千里迢迢乘船運回潮州,放于自己的居所“歲寒堂”之中。
看到吳子野從北方海濱運回并收藏的蓬萊奇石,蘇軾念念不忘。直至二十四年后的元祐八年(1093),蘇軾與吳子野回憶友情,寫下名篇《北海十二石記》。蘇軾描述蓬萊為仙境,盛產“秀色粲然”的五彩斑斕美石和奇花異草。蘇軾對吳子野喜愛此石深為感嘆:“近世好事能致石者多矣,未有取北海而置南海者也。”他感嘆說,世上喜愛石頭的人很多,但還沒見過從“北?!比』厥^放在“南?!钡?。
后來,蘇軾把自己在蓬萊收藏的卵石悉心分為三部分,有的送回四川眉山老家,有的贈送友人,其余的則隨身攜帶,跟隨他四處跋涉。
送回眉山老家的卵石,被蘇軾放在院內池中用以養植水生植物菖蒲。蘇軾看著綠意盎然的菖蒲被卵石在水中簇擁,生機勃勃,他寫下一首五言詩,贈與當地垂慈堂的老僧人了性。在詩的序言中,介紹了蓬萊卵石的成因:“文登蓬萊閣下,石壁千丈,為海浪所戰,時有碎裂,淘灑歲久,皆圓熟可愛,土人謂此彈子渦也。”
此五言詩中曰:“蓬萊海上峰,玉立色不改。孤根捍滔天,云骨有破碎。陽侯殺廉角,陰火發光彩。累累彈丸間,瑣細成珠琲。閻浮一漚耳,真妄果安在。我持此石歸,袖中有東海。垂慈老人眼,俯仰了大塊。置之盆盎中,日與山海對。明年菖蒲根,連絡不可解。倘有蟠桃生,旦暮猶可待。”大意為,蓬萊的海上孤峰傲然挺立,迎接巨浪沖刷,破碎的山石仿佛被水神陽侯砍碎磨圓,變成眾多彈丸,像細小的珍珠一樣。我采拾此石歸來,如同袖中藏著東海,讓垂慈堂老人如同看到天地大自然。把它放在盆池之中,每天就可與高山大海相面對。明年菖蒲與卵石緊密相連生長,我離開家鄉后,如果老人家看到像蟠桃仙果那樣的卵石,就像我天天陪伴身邊。
此詩后來專門刻碑鑲嵌在蘇公祠墻壁上。清朝詩人張弓在蓬萊閣上看到蘇軾的“袖中有東?!薄叭张c山海對”,揮筆寫下“果然日與山海對,公愛此間我愛公”的詩句。
萬斛珠璣。 于貴祖繪畫
蘇軾把對蓬萊卵石的鑒賞研究之心得、體會、感悟,隨時以詩、詞并序記述之。他認為卵石“如芡實,可作枕,聞梅丈嗜石,故以遺其子子明學士”。卵石如同具有中藥效用的植物芡實,可作枕頭,起到保健作用。蘇軾聽說好友、杭州通判梅子明的父親梅丈(梅宣義)嗜好奇石,便送給子明,讓其父用作枕頭,“只疑薏苡來交趾,未信蠙珠出泗濱。愿子聚為江夏枕,不勞揮扇自寧親?!?/p>
蘇軾還曾收藏兩塊名石“仇池石”,放在高麗所產的大盆中,盆內布滿如碎玉般的蓬萊卵石烘托造型,夜里發出幽亮光澤,三伏夏天也能感覺到陣陣清冷之氣,“得之喜無寐……盛以高麗盆,藉以文登玉。幽光先五夜,冷氣壓三伏?!碧K軾寫這首詩的重要目的,是因為其一眾好友如王晉卿、錢穆父、王仲至、蔣穎叔等皆“覬覦”蘇軾所藏之石,欲“奪之”,蘇軾先作詩表明態度,“傳觀慎勿許,間道歸應速”,只許看,不許拿。后又對王晉卿提出,可用他收藏的名畫《牧馬圖》交換,令王晉卿知難而退,也在詼諧幽默間表達出了蘇軾愛石、惜石的心情。
蘇軾所作大量詠石詩文,如《以仇池石借王晉卿》《王晉卿欲奪海石復次前韻》《以石易畫晉卿難之復次韻》《壺中九華詩》《雙石》等,均能夠看到他推崇蓬萊卵石的印記。
南宋賞石家杜綰所著《云林石譜》,是現存最早的體系化賞石主題著作,書中根據蘇軾詩文,將蓬萊卵石記載為“登州石”。明代文學家王世貞曾游蓬萊閣,踏著蘇軾的足跡,于海邊尋訪、撿拾蓬萊卵石以收藏,“因記蘇長公一章,拾取數拾枚,為玩遂戲”,并和詩予以贊頌,將卵石比擬為仙人的棋子、夜空的星星、明亮的鏡子、水下的龍珠。明代文人林有麟編纂的賞石文獻專著《素園石譜》,將蘇軾所見的吳子野所收藏十二塊美石繪圖載入,并原文轉載蘇軾名篇《北海十二石記》。清代名家沈心所著《怪石錄》中記載了蘇軾、王世貞之彈子渦石詩文。明清以來,還有諸多歷史文化名人,如左懋第、顧應祥等,先后到蓬萊訪求卵石,留下大量詩文。
蘇軾尤其偏愛將個頭小巧的蓬萊卵石集中放置盆內水中,營造出一方錯落有致、山水樹相映襯的景觀,由此提出“盆景”一詞,沿用至今。
蘇軾豐富發展了中華文化中詠山、詠水、詠石的人文體系,使蓬萊卵石愈發光彩動人,被世人關注。
(作者為煙臺市蓬萊區政協學習文教委主任、區作協主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