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非晚
唐代,不少詩人在兗州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杜甫父親曾任兗州司馬,年輕時杜甫曾前往探親,多年后與李白訪隱游獵,這是他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李白仕宦不順,萍蹤不定,安居兗州二十余年,在那里留下了諸多足跡與詩篇。在李、杜之前,有一位大詩人曾閑居兗州多年,他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駱賓王。
駱賓王,浙江義烏人,7歲寫出了《詠鵝》這樣膾炙人口的詩作,被譽為神童。后來,其父被任命為青州博昌縣令,駱賓王與母隨父北上,在齊魯大地“奉訓趨庭,負笈從師”。沒過幾年,其父卒于任上,家道中落,生活窘迫。為維持生計,駱賓王與家人移居兗州瑕丘,投靠父親的生前好友。
二十多歲時,駱賓王多次前往長安參加科舉均落第。唐高宗永徽年間,他獲道王李元慶賞識入幕,負責文書工作。李元慶為李淵第十六子,極為贊賞駱賓王的才華,有意提拔他,讓其寫一封自薦書,希望他自陳所能。性格狷介、自命不凡的駱賓王卻恥于自炫,在自述書末尾寫下“斯不奉令”,憤然東歸。
返回兗州之后,心氣頗高的駱賓王隱居田園,耕讀自樂,常與友人游歷山野,詩酒唱和,歌詠山川風物。在《冬日宴》中,他寫道:“二三物外友,一百杖頭錢。賞洽袁公地,情披樂令天。促席鸞觴滿,當爐獸炭然。何須攀桂樹,逢此自留連。”詩里滿是超脫與閑適,日子過得優哉游哉。
只是,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詩意的田園敵不過柴米油鹽,他的生活捉襟見肘,幾近斷糧。
駱賓王曾向多位官員投書求官,言辭謙卑。在《上兗州張司馬啟》中,他寫道:“直以棲遲五畝,獲鷦鷯之數粒;蕭條三逕,匱侏儒之斗儲。”字里行間,盡顯困頓潦倒之態。
他還在寫給兗州長史的信中訴說窘迫:“但以容膝一丘,曲阜之瓢遽切;枕肱五畝,成都之壁已勞。擔石厭于糟糠,負薪疲于短褐。”幾畝薄田,以致食不果腹、家徒四壁,其生存之艱難,已瀕臨絕境。在聽聞司列太常伯劉祥道升任新職后,他投書懇請援引,卻最終石沉大海。
他也在詩里反思自己,自陳“少年識事淺,不知交道難”,才淪落至此,但為時已晚。其間,詩人宋之問來兗州,二人同游齊魯,結下深厚友情,分別時駱賓王作詩餞別,看著即將遠去的摯友,想到自己的人生境遇,寫下“別后相思曲,凄斷入琴風”,少了早期的閑適,多了幾分失意和蒼涼。
在兗州閑居十多年,駱賓王遠離官場傾軋,置身于詩酒田園,在齊魯儒風浸潤之下,將田園風物與人生況味引入詩歌,詩文創作迎來高峰期,既有隱逸風范,也有人生抒懷,其中不乏名篇,詩風剛健質樸,又直抒胸臆。
高宗封禪泰山,駱賓王受齊州父老推舉,作駢文表奏,即《為齊州父老請陪封禪表》。他又向齊州官員去信求官,得以進入朝堂,擔任奉禮郎。此后,他一度被排擠出長安,遠征邊塞,寫下“不求生入塞,唯當死報君”的詩句,成為唐代邊塞詩人的先驅。
后來,他擔任過長安主簿、臨海縣丞,因多次上書彈劾武則天而遭誣陷,以貪污罪名入獄,后在揚州參加徐敬業討武叛軍,起草《討武曌檄》。兵敗后,不知所蹤。
據記載,中宗復位后,命郄云卿搜集駱賓王詩文,輯成十卷,盛傳于當時。序言中稱,駱賓王與盧照鄰、楊炯、王勃文詞齊名,海內稱焉,號為“四杰”。有意思的是,為駱賓王整理文集的郄云卿,也是兗州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