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式”托管模式的可貴之處,在于它超越了簡單的單向服務供給,重塑了個體與社會之間的聯結模式。當政策設計能夠如此精準地平衡個體需求與社會治理難點,其生命力自然蓬勃。期待這一“小積分撬動大治理”的暖心實踐能在更多地方生根發芽,讓互助的種子在中華大地上遍地開花。
“職工通過參加社區治理等志愿服務累積積分,其子女可以優先獲得寒暑假免費托管資格。”近日,山東省青島市西海岸新區總工會干部張潔介紹,新區總工會今年實施的“互助式”托管新模式,不僅解決了職工子女寒暑假托管難題,還激發了職工參與社區志愿服務的熱情。據介紹,新區共有6~12歲職工子女10萬余名,96%的職工有寒暑假托管需求,卻面臨托管機構管理不規范、服務質量參差不齊、托管費用較高等問題。針對“家庭送托難”與“機構收托難”的現象,新區總工會探索陣地互助、人員互助、資源互助、制度互助等“互助式”托管新模式,通過整合多方資源,為職工子女提供更加便捷、價低、質優的托管服務。(7月7日《工人日報》)
“互助式”托管的創新舉措在青島西海岸新區推動形成了社區互助的新風尚。這種模式不僅解決了雙職工家庭寒暑假照料子女的燃眉之急,更編織了一張社會互助的網絡,其多重現實意義值得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借鑒。
面對暑期的托管需求,山東省青島市西海岸新區總工會巧妙整合閑置場地、職工專長、社會資源,構建起“陣地互助、人員互助、資源互助、制度互助”的立體化解決方案。從法院職工自發組織的“家長輪流制”,到退休教師、大學生志愿者組成的師資庫,再到“大娃帶小娃”的互助小組,這些舉措無不體現著“眾人拾柴火焰高”的智慧。當社區資源被充分激活,公共服務便從政府的“獨角戲”轉變為社會的“大合唱”。
更深層次看,這一模式重構了社會互助的價值鏈。志愿服務積分制度創造性地將“付出”與“回報”形成良性循環。職工通過參與社區治理獲得積分,既滿足了子女托管需求,又在服務中實現了自我價值;社區則通過整合零散資源,以有限投入獲取最大社會效益。這種“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機制設計,打破了現代社會存在的“搭便車”困境,讓互助精神從道德號召變為制度激勵。當一位家長輔導別人孩子功課的同時,也知道自己的孩子正在接受其他家長的照看,這種互信互惠的關系正是健康社會的基石。
放眼全國,青島的這一實踐提供了普惠性托管的可行路徑。暑期托管需求很大,青島西海岸新區的經驗表明,通過盤活存量資源、激發社會參與、構建互助網絡,完全可以在有限資源下實現托管服務的普惠化、優質化。特別是將托管服務與職業啟蒙、勞動教育相結合的做法,更賦予了托管以育人功能,使其從單純的“看孩子”升級為綜合教育平臺。
“互助式”托管模式的可貴之處,在于它超越了簡單的單向服務供給,重塑了個體與社會之間的聯結模式。當政策設計能夠如此精準地平衡個體需求與社會治理難點,其生命力自然蓬勃。期待這一“小積分撬動大治理”的暖心實踐能在更多地方生根發芽,讓互助的種子在中華大地上遍地開花。(苑廣闊)
來源:勞動午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