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作是趙孟頫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的六月二十六日寫與好友的一封書信手札,信中開篇提到希魏判簿鄉兄,搜了下資料這個判簿應是當時的官職名稱,而“希魏”則可能是對方的字或稱號,古人一般在書信之間都比較謙虛,不會直接提對方的名,或直呼其名,會比較尊稱對方的字或號。
此作因帖前“希魏”二字,固而得名《希魏帖》,此帖縱27.5厘米,橫長為50.4厘米,現被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之中,此帖結體方闊,用筆圓潤,氣韻雋秀。
是其早年的書法風格,按開頭講的創作時間計算,此時的趙孟頫應是在38歲左右,是為較早期的書作。
此帖也稱《倏爾兩歲帖》,這其中的“倏爾”是忽然、很快的意思,這“倏”字讀“shū”。是從信札前的“孟頫奉別誨言,倏爾兩歲”中的后句倏爾兩歲,他這句話的意思作者與對方之前相聚分別之后并得到教誨后,時間過得很快,已經過去兩年了。
那意思不就是《很快兩年帖》了嗎,但我覺得還是用《希魏帖》為更好一些,可以直接從帖名知道此帖是寫與誰的。
此作用筆順滑,轉彎自然,筆力有勁卻不硬,軟中帶剛,粗細變起來自然。字的重心很穩,看著大氣,筆畫安排不擠不松,讓人舒服。行距寬,字和行之間不擠,看得清楚,字和筆畫間有聯系,有節奏和感情。
字雅致秀氣,有文化范兒,不耍花樣,融了晉朝韻味和宋朝規矩,守規矩又不死板。看其早期的字也不像網上所說的那么軟弱俗媚呀。
趙孟頫在此信中向好友表達了敬意與懷念之情,提到分別后已經過去兩年時間了,他還一直在感念與希魏一起游玩的時光和他所贈送的書畫,因身在南方,望著遠方心懷感慨,卻一直未能回報。
同時還解釋了自己沒能及時的回復信息的原因,即官場雖有閑暇但應酬太多,沒時間表達情感。接著提及當日炎熱,想象希魏在水精宮中自在舒適,希望他一切安好。
趙孟頫還說到秋天打算送妻子和孩子南歸,以慰藉長輩的思念之情,到時會再寫信并送上自己的繪畫作品。最后拜托希魏照顧好自己的家人和一切事務
此帖大概上就是講了這么些事情,可以看出他們之間的交情還是蠻深厚的,古人來往書信都很慢,不似今天發了微信,她卻不回復!
聲明:以上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往期好文】點擊下方藍色標題跳轉內容詳細頁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