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被譽為“書圣”,他將晉人筆法發揮到了極致,妍美瀟灑的書風令人陶醉。后世書家有能與他相提并論,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他的,比如說李邕,他在羲之筆法基礎上變結字、融盛唐氣象,將魏晉筆法的妍美轉為雄健。
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言“右軍如龍,北海如象”,意思是說王羲之的字如龍騰虎躍、姿態萬千,李邕的字則如猛象行走,敦厚雄壯,兩者一剛一柔。在李邕之前,唐代書壇始終以妍美書風為主,而李邕是第一位突破這一風氣的人,而且他的書法是自撰、自書、自刻,推動了行書入碑技法的成熟。
因此,學界認為,如果我們想學到正宗的晉唐筆法,尤其是領悟到書家真實的技巧,應該從李邕作品入手。像顏真卿、柳公權、“宋四家”、趙孟頫等,都是這樣做的。李邕傳世作品不多,其中拓工最為精到、筆畫細節最纖毫畢現的,當屬《葉有道碑》了。
歐陽修《集古錄》記載:“余《集古錄》所錄李邕書頗多,最后得此碑于蔡君謨。君謨善論書,為余言邕之所書,此為最佳也?!币簿褪钦f在蔡襄看來,《葉有道碑》是李邕最好的一件行書。
此碑全稱《唐故葉有道先生神道碑并序》,完成于開元五年(717年),原碑已佚,所幸有初拓本傳世,現藏于中國國家圖書館,是該館的“鎮館書法”之一。相傳葉家人請李邕寫碑時,他本是拒絕的。直到在夢中夢見葉國重親自請求,于是應允。
此碑總計1000余字,字徑大小約3厘米,以行書寫就,筆力沉雄。李邕號稱一生寫碑八百,越到晚年越發成熟,而寫《葉有道碑》時他格外一絲不茍,所以筆法之嚴謹、結字之精到以及氣韻之華偉,為諸碑之冠,每一筆都登峰造極。
李邕行書以《圣教序》為基礎,同時融合碑的骨力與帖的靈動,起筆多側鋒切入,斜切后迅速調鋒,棱角銳利卻無刻露,行筆中鋒勁挺,豎畫中段略提顯筋骨。轉折處“方中寓圓”,外沿方折,內筆絞轉圓融,剛柔相濟。
結字欹側見長,字形多呈橫勢,左收右放,空間對比明顯,險中求穩。米芾贊其“如華岳三峰,卓立參昂”。此碑的價值,在于為行書提供了“碑學體格”,可糾帖學軟滑,結字的“奇變”能破程式束縛,后世趙孟頫、董其昌皆從中汲取以勢馭筆的精髓,實為“行楷過渡”的必研范本。
而今,我們將此作進行了博物館級的超高清1:1復制,并添加釋文一一對應,便于您臨摹和欣賞。如果您感興趣,請點擊下方鏈接一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