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楊曉陽絲路四十年美術創作暨文獻展”日前在上海開幕。展覽共展出楊曉陽以絲綢之路為題材創作的六百余幅精品,呈現了藝術家四十年來不同時期的藝術風格,以及他從寫實到寫意的轉變過程。他用畫筆表現了絲綢之路沿線,特別是陜北以及河西走廊地區的鄉土民俗和自然風貌。2025年新作《絲綢之路·人來人往》系列打破了時間、空間跨度,以超尺幅的水墨裝置重構了絲路人文圖譜。長三十多米的巨幅國畫長卷《絲綢之路·苦水社火》則描繪了甘肅苦水傳統社火的盛況,人物眾多、場面宏大,給觀眾帶來視覺的沖擊與藝術的震撼。
中國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主席 中國國家畫院原院長 楊曉陽:我把南北的舞龍舞獅的形象進行了綜合,以苦水社火整體的隊列來拉開這個規模。然后填補了全國的社火的各種內容,在里頭形成比較豐富的一個民間藝術非遺的一個場景。我采取了線描加這個大塊墨色陪襯的辦法,發揮了中國書畫同源的這樣的一個特色。對于中國畫的發展,在水墨上探索是一個永遠完結不了的話題。
個性化筆墨符號到大寫意精神的傳達,楊曉陽在絲綢之路的主題創作中逐步完成了藝術上的探索和跨越。絲綢之路不僅是其創作源泉,更是一份情感與精神的寄托。
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 上海覺群書畫院院長 樂震文:對絲綢之路這一塊,他是用盡了心思。然后從他年輕到中年,基本上用他的造型能力,用他的對絲綢之路的理解,以及他親身走了一遍絲綢之路,這個感覺就不一樣。題材以及人物的動作,以及色彩,他對人物的造型、構圖的把控都非常令人刮目相看。
楊曉陽:絲綢之路是融合、是交流、是團結,是互相友愛。絲綢之路的這個精神的延續,我覺得是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一種精神狀態的一種體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