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聯網,部分圖片非真實圖像,僅用于敘事呈現,請知悉。
“你們在這等著,我進醫務室拿給你們。”
方維的聲音很平靜,就像三年前第一次踏進青山村時一樣。
村長牛德山緊緊握著手中的賬本,上面清楚地寫著:伙食費住宿費,共計八萬元。
圍觀的村民們竊竊私語,沒人想到這個溫和的年輕醫生會遇到這樣的事。
三年來,方維在這個偏遠山村里救死扶傷,從未收過一分額外費用。
如今要離開了,卻被堵在門口索要費用。
方維搖搖頭,苦笑一聲:“等的都是這一天嗎?”
他轉身走向醫務室,手里似乎要拿什么東西。
所有人都在等待,空氣中彌漫著緊張的氣息。
01
2021年夏天的午后,太陽把青山村曬得像個蒸籠。
一輛破舊的面包車在崎嶇的山路上顛簸著,車里坐著一個戴眼鏡的年輕人。
方維握緊了手中的醫學院畢業證,透過車窗看著遠山如黛。車窗外的景色讓他想起了兒時在外婆家度過的夏天,那時候他就對這樣的山村生活充滿了憧憬。他的行李很簡單,一個背包,一個醫藥箱,還有幾本厚厚的醫學書籍。這些書籍是他大學期間最珍貴的財富,每一本都記錄著他對醫學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期待。
車子停在村口,司機探出頭說:“小伙子,就這里了,再往里我可進不去。”
村長牛德山早就在那里等著了。他五十多歲,身材矮胖,臉上總是掛著笑容,看起來很和氣。牛德山在村里當了十多年的村長,處事圓滑,人緣很好,幾乎每個村民都和他關系不錯。
“方醫生,終于把您盼來了!”牛德山熱情地迎上去,幫著拿行李。
方維有些拘謹:“牛村長,你好。我是來接替趙醫生工作的。”
“趙嬸年紀大了,很多病她都看不了。村里正缺你這樣的年輕醫生呢!”
牛德山一邊說著,一邊領著方維往村里走。沿路遇到的村民們都好奇地看著這個新來的年輕醫生,竊竊私語著。有的老人還特意停下來打量方維,眼中帶著期待和懷疑參半的神情。
青山村坐落在大山深處,只有一條土路通往外界。村里一共一百多戶人家,大多是土坯房,少數幾家蓋了磚瓦房。由于地處偏遠,這里的發展一直很緩慢,年輕人大都外出打工,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
衛生室在村委會旁邊,是一間不大的平房,里面的設備簡陋得可憐。一張破舊的診察床,幾個藥品柜,還有一臺老式的血壓計,就是全部的設備了。墻上貼著一些健康宣傳畫,已經有些發黃了。
趙嬸已經在那里等著了。她是個慈祥的老太太,頭發花白,穿著洗得發白的藍布衣服。趙嬸在這里工作了三十多年,從年輕時的鄉村醫生到現在的老大夫,她見證了村里幾代人的成長。
“小方,以后這里就交給你了。”趙嬸拉著方維的手,眼中有些不舍。
方維仔細地聽著趙嬸介紹村里的情況。哪家有什么慢性病,哪個老人需要定期檢查,哪些常用藥品經常缺貨。趙嬸說得很詳細,方維都認真地記在本子上。這些信息對于一個剛來的醫生來說無比珍貴,能夠幫助他更快地了解村民的健康狀況。
牛德山在一旁插話:“小方啊,你住的地方我都安排好了。就在村委會旁邊那間屋子,雖然簡單了點,但夠你一個人住的。”
“至于吃飯嘛,村里人都熱情,大家輪流請你去家里吃。今天就先在我家吃吧!”
方維心里暖暖的:“那真是太麻煩大家了。”
“哪里的話!你來給我們看病,我們照顧你的生活,這是應該的。”牛德山笑得很燦爛。
第一天晚上,方維在牛德山家里吃飯。牛德山的妻子做了一桌子菜,都是山里的土菜,味道很香。土雞燉蘑菇,野菜拌豆腐,還有自家種的蔬菜,每一樣都帶著濃濃的鄉土氣息。
“小方啊,你這么年輕就愿意到我們這窮山溝里來,真是難得。”牛德山舉起酒杯。
方維不太會喝酒,只是象征性地抿了一口:“我學醫就是想為老百姓服務的。”
“好!有覺悟!”牛德山拍了拍方維的肩膀。
接下來的日子里,方維很快就適應了村里的生活。每天一早,他就到衛生室開始工作,村民們也慢慢接受了這個年輕的醫生。起初,一些老人對方維的年輕還有些不信任,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方維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真誠態度贏得了大家的認可。
田大爺是村里最德高望重的老人,已經六十五歲了。他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需要定期檢查。田大爺年輕時是村里的農技員,對村里的情況了如指掌,是個很有威望的人。
“小方啊,你這針扎得真好,一點都不疼。”田大爺很滿意。
方維仔細地為田大爺量血壓:“田大爺,您的血壓控制得不錯,藥要按時吃。”
“知道知道,你比城里醫院的醫生還細心呢!”
慢慢地,村民們發現方維和別的醫生不一樣。他從來不收額外的費用,有時候村民沒帶夠錢,他還會自己墊上。碰到家里困難的,他直接就免費給看病拿藥。這種做法在村里傳為佳話,讓更多的村民對他產生了好感。
有一天半夜,村東頭的李大娘突然腹痛難忍。家人慌忙跑來敲方維的門。李大娘是個獨居老人,兒子在外地打工,平時身體還算硬朗,這次突然發病把全家人都嚇壞了。
方維二話不說,拿起醫藥箱就跟著去了。
02
那天下著大雨,山路泥濘難行。方維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在前面,手電筒的光在雨中顯得很微弱。雨水順著他的臉頰往下流,但他顧不上這些,心里只想著病人的安危。
到了李大娘家,方維仔細檢查后判斷是急性膽囊炎。
“必須馬上送縣醫院!”方維果斷地說。
可是這大半夜的,又下著雨,哪里找得到車?
方維二話不說,背起李大娘就往外走。
村民們都被感動了。從李大娘家到村口有三里多路,方維硬是背著六十多歲的李大娘走了下來。到縣醫院時,他的衣服全濕透了,腳上的鞋子也磨破了。那一夜,方維在醫院陪了李大娘一整夜,直到確認她脫離危險才安心。
李大娘的兒子要給方維錢:“方醫生,這個情您收下。”
方維擺擺手:“救人是我的職責,不用給錢。”
這件事很快在村里傳開了。村民們對方維更加信任和尊敬,把他當成了自家人。每天都有人請他去家里吃飯,輪流著來,從來不讓他餓著。
時間過得很快,一轉眼就是三年。三年里,方維治好了村里無數的病人。有幾次遇到危急病人,都是他及時搶救才保住了性命。在這期間,方維還自掏腰包為衛生室添置了一些設備,讓村民們能夠就近享受到更好的醫療服務。
方維的醫術也在實踐中不斷提高。從最初的緊張不安,到后來的游刃有余,他已經成了村民們最信賴的醫生。村里的孩子們都很喜歡這個溫和的叔叔,老人們更是把他當成親兒子一樣。每逢節假日,總有村民給他送來自家種的蔬菜和水果,表達對他的感謝。
春天的時候,方維接到了家里的電話。父親的病情加重了,需要有人照顧。方維心里很矛盾,一邊是需要他的村民,一邊是年邁的父母。他思考了很久,最終還是決定回城里。畢竟父母養育了他這么多年,現在正是需要他的時候。而且村里的醫療條件雖然改善了不少,但他總不能一輩子留在這里。
方維找到牛德山,說了自己的想法。
牛德山臉上的笑容有些勉強:“小方啊,你要走我們理解,但村民們肯定舍不得你。”
“我也舍不得大家,但我父親病了,我必須回去照顧他。”
消息傳開后,村民們都很不舍。田大爺專門來到衛生室:“小方,你走了我們怎么辦?”
方維安慰道:“田大爺,縣里會派新的醫生來的。而且您的病情穩定,按時吃藥就行。”
離別的日子定在了一個周五的早上。方維收拾好行李,準備等班車來接他。村民們陸陸續續地來到衛生室,有的送來了土特產,有的拿來了自己制作的小禮品,都想為這個即將離開的醫生送行。
這時候,村長牛德山帶著幾個村民出現在門口。
牛德山手里拿著一個賬本,臉上的表情很嚴肅。這個賬本平時都鎖在他的抽屜里,今天卻被他鄭重地拿了出來。
“小方啊,你要走之前,咱們得把賬算清楚。”
方維有些疑惑:“什么賬?”
“這三年來,你在村里吃住的費用啊!”牛德山翻開賬本,“我都記得清清楚楚。”
“按照城里的標準,伙食費每天80塊,住宿費每天50塊,三年下來總共8萬塊錢。”
圍觀的村民們都愣住了。沒人想到牛德山會在這個時候提出這樣的要求。剛才還準備送別的溫馨氣氛瞬間變得凝重起來。
田大爺皺著眉頭:“老牛,你這是什么意思?”
牛德山理直氣壯地說:“我這是為了村里的利益。小方在城里能掙大錢,在我們這里白吃白住三年,憑什么不給錢?”
“再說了,換做是別人,早就收費了。我們已經很照顧他了。”
方維靜靜地聽著,臉上的表情很平靜。他看了看周圍的村民,又看了看手中的賬本,心中五味雜陳。三年來的點點滴滴在腦海中閃過,那些深夜出診的身影,那些感激的笑容,還有那些真摯的關懷。
他搖了搖頭,苦笑了一聲:“等的都是這一天嗎?”
這句話說得很輕,但在場的人都聽得清清楚楚。“行,你們在這等著,我進醫務室拿給你們。”方維轉身走向醫務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