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尹睿
引擎轟鳴,風馳電掣,時速300km的“速度與激情”讓蘋果公司出品的院線電影《F1:狂飆飛車》的全球票房達到2.93億美元,刷新蘋果院線業務歷史最高票房紀錄。
《F1:狂飆飛車》劇照
隨著電影的熱映,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F1)也再次成為公眾矚目的焦點,其作為賽車界的頂級賽事,每年的運營成本高達數十億美元,堪稱“金錢與速度的極致博弈”。在如此驚人的成本壓力下,這場“燒錢游戲”究竟依托哪些收入來源維持運轉?又是誰在為其巨額開銷“買單”?
F1的“吸金利器”:媒體版權
作為一個商業模式高度成熟的全球體育賽事,F1的收入來源大致可以分為四類:媒體版權、賽事推廣、贊助費以及其他衍生收入。據國際汽聯公布的2024賽季財報顯示,F1全年總收入達36.5億美元,媒體版權收入占總收入的33%左右,約12.96億美元,為F1最大收入來源。
F1賽事的全球轉播網絡覆蓋數百個國家和地區,賽事本身的全球影響力與受眾黏性使其轉播權成為各大媒體平臺競相爭奪的資源,轉播商們在將比賽畫面展現在億萬觀眾眼前的同時,也通過廣告投放、付費訂閱等方式實現商業變現。目前,F1美國地區每年轉播費約9000萬美元,英國則超過2.5億美元。
此外,今年3月,騰訊官宣將繼續作為F1在中國大陸地區的獨家數字媒體轉播平臺,新協議為期三年至2027年。雖然騰訊方面并未披露其具體轉播費用,但根據《2024年上海賽事影響力評估報告》數據顯示,2024年F1中國大獎賽共吸引逾20萬人次現場觀賽,賽事直播觀看量達1.48億人次,那么F1方面自然會從騰訊手中賺取到合理收益。
恩德斯媒體研究分析公司的資深分析師弗朗索瓦?戈達爾曾向媒體表示,F1作為一項“酷炫且面向年輕群體”的運動,無論從品牌形象還是廣告商業價值角度,對轉播商均具有強大吸引力。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世界六大傳媒集團之一的自由媒體集團以超40億美元的價格完成了對F1的收購后,為這項頂級賽事的商業發展注入了新的變量。盡管F1的核心收入仍圍繞媒體版權、賽事授權、贊助費等傳統板塊展開,但自由媒體集團憑借其深厚的媒體基因,讓這個傳統體育IP完成了從“小眾圈層狂歡”到“全球破圈吸粉”的蛻變。
例如,F1和Netflix從2018年開始合作拍攝的紀錄片《極速求生Drive to survive》,跳出賽事本身的專業門檻,以更易引發大眾共鳴的幕后故事為切入點,完成了一次對大賽的“全民科普”。公開數據顯示,在Netflix大約2.31億訂閱用戶的基礎上,有超過5000萬觀眾收看了該片,尤其是在北美地區,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30%的觀眾都是通過這部片子了解到F1的。
賽事授權:城市投資與品牌增值的雙向奔赴
賽事授權是F1賽事中僅次于媒體版權收入的主要資金來源,據F1的2024年財報數據披露,賽事授權在其年收入中占比29.3%,約10.69億美元。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F1賽事的商業模式與其他頂級體育賽事截然不同,其采用了一種“反向收費”的模式:賽事主辦方需要支付高額的費用才能獲得城市舉辦權。一場F1分站賽的舉辦費通常在千萬美元左右,具體賽道各異。據“F1星球”報道,2023年摩納哥大獎賽的最低舉辦費為2000萬美元,而意大利和比利時則分別支付了2500萬美元。這些費用不僅用于賽事的組織和運營,還用于支付F1管理公司(FOM)的授權費用。
這看似是主辦方“花錢買吆喝”,實則是一場關于城市品牌與經濟效益的長期投資。以2024年4月在上海舉辦的F1中國大獎賽為例,據《2024年上海賽事影響力評估報告》顯示,2024年F1中國大獎賽直接經濟影響達14.06億元,賽事產出效應39.28億元,拉動旅游六要素15.93億元。
除此之外,F1賽事的成功舉辦還成為傳遞主辦城市實力與發展水平的有效信號。此前據上觀新聞報道,上海體育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劉東鋒曾向媒體表示,他們發現,在賽事進行期間,外媒除賽事實況和成績的報道外,有9.8%的報道會關注上海的產業和技術發展、5.1%的報道關注上海商業、經濟、旅游方面的內容,超90%的中立及正面態度占比,讓這場賽事成為城市形象的“全球廣告”。
而對于F1管理公司(FOM)而言,通過授權費篩選出有實力、有意愿的舉辦城市,既能保證賽事質量,又能通過全球分站賽的布局,擴大賽事影響力,形成“舉辦費收入 - 賽事品質提升 - 影響力擴大 - 舉辦費溢價”的正向循環。
贊助商:F1賽道上的“超級合伙人”
梅賽德斯、萬國表(IWC)、EA Sports......在《F1:狂飆飛車》電影中,雖然皮特飾演的桑尼·海耶斯所在的車隊APX是虛構的,但他們身著的服飾、賽車上的品牌標識等都是實實在在的真贊助商。
《F1:狂飆飛車》劇照
現實中,賽事極高的觀賞性以及擁有一定比重的高凈值人群的賽事受眾吸引了多家頂級品牌的入股,品牌贊助也成為F1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2024年,F1的品牌贊助收入約6.12億美元(約45億元),占總收入約16%,涵蓋奢侈品、科技、能源、金融等多個行業。
更重要的是,F1不同于奧運會、世界杯等周期性賽事,其賽季覆蓋5大洲24站,橫跨10個月。這一賽程安排為贊助商提供了跨地區、長時間的品牌曝光機會,眾多品牌爭相押注其中。去年10月,F1官宣與LVMH集團達成“歷史性”的10年合作協議,后者取代了自2013年起作為F1官方計時贊助商的勞力士,合同總價預計達到15億美元。
除F1官方贊助外,各個車隊還擁有獨立的贊助體系,形成了層層擴展的商業網絡。紅牛車隊的主要贊助商為數據庫軟件供應商甲骨文、紅牛、加密貨幣交易所幣安(Bybit)等;梅賽德斯車隊贊助商包括梅賽德斯、Petronas(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阿迪達斯等;法拉利車隊主要贊助商則為法拉利、惠普(HP)等。
據了解,當前大多數車隊擁有數個贊助商,每年的合同金額從100萬美元到超過6億美元不等。對于車隊贊助來說,品牌與賽事的結合早已超越簡單的Logo植入,而是深入賽事生態,將核心價值展現其中:Petronas(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作為梅賽德斯-AMG車隊的燃油供應商,通過對賽前賽后的引擎及變速箱油品抽樣分析,幫助車隊提升賽車性能;甲骨文紅牛車隊則會在每場比賽前和比賽期間用甲骨文云(OCI,Oracle Cloud Infrastructure)上進行數十億次模擬,確保車隊擁有最佳的數據策略,快速應對賽場上可能出現的各種變化;無獨有偶,贊助邁凱倫車隊的谷歌,也正以全維度技術賦能的方式,深度參與車隊的研發與運營。贊助商在 F1 賽場所收獲的,遠不止全球億萬觀眾面前的品牌曝光,這里更像是彰顯技術實力的品牌背書陣地,甚至是前沿產品的實戰試驗場。
可以看到,F1賽事多元化的收入模式不僅實現了自身商業價值的最大化,也為相關產業鏈帶來了巨大的經濟紅利。但高昂的運營成本仍是懸頂之劍,部分車隊年投入超2億美元,技術研發費用占比過半。未來如何在商業擴張與競技賽道間找到支點,或許將決定這場“速度博弈”能否持續狂飆。畢竟,在F1的賽道上,每一秒的突破都貼著難以想象的價格標簽。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