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紅果綴青枝,果農采摘忙。盛夏時節,走進四川綿陽市平武縣平通羌族鄉桅桿村,萬畝果梅累累垂掛,空氣中浮動著清冽果香。新架設的銀色運輸軌道如游龍穿行林間,果農將滿筐梅果掛上滑車,按鈕輕按,沿著軌道平穩滑向集運點。
(果梅成熟掛滿枝)
果梅是平通羌族鄉的主導產業之一,也是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產業。平武縣依托浙川東西部協作平臺,高水平建成“果梅—生豬現代農業園區”,園區核心區域為平通羌族鄉桅桿村、易大村,僅桅桿村就有7000余畝果梅,全鄉青梅種植面積已突破2.3萬畝。
今年,平通羌族鄉新建成果梅軌道運輸系統,這條總長9公里的“空中走廊”,讓運輸效率大大提升,徹底告別了“肩挑背扛翻山梁”的歷史。“現在一筐青梅從山上運下來要半個多小時,現在單軌車5分鐘就到山下!”桅桿村副主任張小斌指著穿梭的軌道介紹,全村已安裝8條單軌運輸線,覆蓋90%的山地果園。
(軌道設備運輸果梅 金偉 攝)
據了解,山地單軌運輸機采用滾輪齒條式驅動,通過牽引載物臺單軌行進,可裝載約200公斤的物資。同時,單軌運輸機可在狹窄空間穿行,可在巖石、土質地、砂地等不破壞原來基礎的情況下架設軌道,最大程度保護生態環境。
除了運輸實現機械化外,果梅加工也有了新技術加持。在該鄉新園村羌山果梅加工廠內,兩臺銀色電炕設備正高速運轉。工人輕觸控制屏設定參數介紹說:“傳統炕烏梅需96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現在48小時完成,加工時間縮短50%!”。這項創新技術,通過精準溫控實現鮮果脫水、褐變一體化,單次處理量達400斤,更可兼容厚樸、黃連等中藥材加工。
(烏梅電炕設備)
電炕工藝對烏梅風味與營養物質的保留,更讓產品品質獲客商廣泛好評。“明年將大規模投產!”加工廠負責人楊正文撫摸著烏梅褐亮的表皮,眼中映出產業鏈升級的希望。
技術革新背后是產學研深度聯動。平通羌族鄉與西華大學簽訂梅蜜食品研發協議,推動果蜜、酵素等高附加值產品開發;與此同時,招引落地企業建設青梅酒生產線,開發果梅酵素、果醋等食品,為果梅產品產業化規模化發展提供技術和市場支撐。
“二月賞花,六月賣果”,“梅”景催生四季經濟。每年二月,萬畝梅花漫山競放,吸引數萬游客;入夏后,梅林又變身采摘體驗園,形成“生態種植—精深加工—觀光旅游”全鏈條。農旅融合模式使梅園成為四季“搖錢樹”,更帶動民宿、農家樂蓬勃發展。如今,當地正依托富集的生態資源、便捷的交通條件,做精“梅林經濟”,探索“以林興業、以山富民”的全新發展路子。
(趙興明 李嫣 文/圖 平武宣 胡宇 金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