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玲(左三)組織社區活動
在白銀路街道甘家巷社區,居民們總愛用“陽光”形容社區副主任張小玲——她臉上永遠掛著感染力十足的笑容,將社區的煙火日常釀成溫暖故事。從網格員到活動策劃達人,6年時光里,她用腳步丈量街巷,用真心編織鄰里情,讓社區成為居民共同的家。
角色轉換 ——————
從“黨建新兵”到“活動操盤手”
2019年7月,張小玲以網格員身份踏入甘家巷社區,彼時的她主要負責黨建工作。“那時候有副書記帶著,就像有‘主心骨’,跟著學、跟著做就行。”張小玲笑著回憶。然而命運的齒輪很快轉動,2019年底,上一屆副主任退休,因工作表現出色,2020年初換屆,她接過了民政副主任的重擔,開啟了與社區活動“死磕”的日子。
剛接手活動策劃時,張小玲常對著空白的策劃案發愁:“以前按部就班,現在要自己‘開腦洞’,壓力一下子就上來了。”好在“三社聯動”機制帶來轉機,她跟著社工跑場地、學流程,在一次次實踐中積累經驗。如今,每年組織開展各類活動100余場,社區活動常常出現“跨區追星族”——有居民坐著地鐵、公交專程趕來參加,活動現場的歡聲笑語成了甘家巷最動人的背景音樂。
微笑服務 ——————
融化人心的“社區密碼”
“來,張奶奶您坐這兒!”“小王今天又帶孩子來啦!”無論烈日當空還是寒風凜冽,只要走進社區,總能看到張小玲穿梭在人群中,臉上的笑容比陽光更燦爛。“微笑就是最好的‘開場白’。”她常說。這抹笑容,不僅拉近了與居民的距離,更成了化解矛盾的“潤滑劑”。
作為居民樓院長,張小玲對老舊樓院的家長里短了如指掌。今年7月,因社區事務愈發繁重,她不得不卸下樓院長的擔子。消息剛在居民群里公布,感謝的話語瞬間刷屏:“張主任,這些年辛苦啦!”“舍不得你啊!”字里行間,滿是濃濃的不舍與感激。
換位思考 ——————
讓活動“長”進居民心坎里
“如果是我爸媽來參加,他們會喜歡什么?”“孩子們現在對啥感興趣?”每次策劃活動,張小玲都會開啟“雙重身份”模式——既是社區工作者,也是居民家屬。為辦好青少年活動,她拉著自家孩子當“參謀”;設計老年活動時,又化身“貼心小棉襖”,琢磨老人們的喜好。
每周五的老年人手機課堂,是她最得意的“作品”。這個堅持了5年多的活動,如今成了社區的“金字招牌”。89歲的張奶奶是忠實粉絲,每次上課都雷打不動,還會貼心地準備三份早餐:“唐書記一份,小張一份,小李老師一份!”逢年過節,阿姨們更會偷偷塞給張小玲小零食、小禮物,“就像疼自家孫女一樣!”
暖心雙向奔赴 ——————
社區里的“家文化”
一場普通的手工課,用扭扭棒制作花束,卻讓居民們贊不絕口。活動現場,一位奶奶拉著閨蜜的手滿臉驕傲:“你看我們社區多好!活動有趣,工作人員更貼心,住這兒幸福感爆棚!”這樣的場景,在甘家巷社區并不少見。
在張小玲看來,社區工作就是一場“雙向奔赴”。“甘甘法律坐診”堅持兩年多,手機課堂從未間斷,每次活動背后,是工作人員的辛勤付出;而居民們的一句感謝、一個微笑、一份小禮物,則是最珍貴的回饋。這種溫暖的互動,讓社區真正成了“家”的延伸。
委屈背后 ——————
藏著責任與堅守
網格員的工作,沒有驚天動地的大事,卻裝滿了家長里短的瑣碎。噪音擾民、管道漏水、停車糾紛……在張小玲負責的網格,10個院子、630戶居民、1500余人,問題總是五花八門。但無論多棘手,她總是第一時間響應。
一次暴雨夜,凌晨2時,一對醉酒的年輕夫妻被困在甘家巷69號老舊樓院外,打電話要求開門。面對對方惡劣的態度,張小玲沒有絲毫抱怨,而是一戶戶打電話求助。好不容易解決問題,卻等來12345的投訴。“當時心里挺委屈,但想想這就是工作,居民有情緒,說明我們做得還不夠。”正是這份責任與堅守,讓她在社區工作的道路上越走越堅定。
從初出茅廬到獨當一面,從解決矛盾到收獲真情,張小玲用6年時光,在甘家巷社區書寫著屬于自己的溫暖故事。她的笑容、她的付出、她的堅守,如同點點星光,照亮了社區的每一個角落,也溫暖了每一位居民的心。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華曉婧 文/圖
責任編輯:王旭偉
來源: 蘭州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