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內踝骨折占踝關節(jié)骨折的比例高達 50%。當需要手術治療時,充分了解脛腓骨遠端的骨量分布對于螺釘的選擇和定位至關重要,這有助于確保固定的穩(wěn)定性。盡管其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但關于脛腓骨遠端骨量分布的數據仍然有限。國外學者通過研究彩色編碼圖評估脛腓骨遠端的骨密度和骨量分布;比較骨密度正常與降低的患者;檢查不同角度模擬螺釘軌跡上的骨密度,為最佳螺釘長度提供建議。
方法
該研究對892例匿名的計算機斷層掃描(CT)數據集進行了分析,以評估脛腓骨遠端的骨量分布。根據年齡、性別對患者進行分類,并將其分為骨密度正常(Hounsfield 單位(HU)≥122)和骨密度降低(HU<122)兩組。利用彩色熱圖可視化脛腓骨遠端的骨密度和骨量分布。隨后,對內踝骨折治療中可能的螺釘軌跡進行模擬,并測量這些軌跡上的骨密度。
三維建模與骨量分析
所有數據集均使用 Stryker 骨科建模與分析(SOMA)軟件進行分析。使用外部軟件 Mimics創(chuàng)建脛腓骨遠端的三維(3D)模型。在脛腓骨遠端關節(jié)面的近端和遠端以 5 毫米的步長創(chuàng)建軸向切割平面。獲取冠狀面和軸向平面,以彩色編碼圖的形式顯示脛腓骨遠端的骨密度。
模擬螺釘軌跡上的骨密度計算
在先前獲得的脛腓骨遠端三維模型上,在內踝螺釘放置的三個入口點進行定義:1)前丘;2)丘間;3)后丘。在冠狀面定義了三條不同的軌跡。中間的一條從入口點穿過內踝中心,位于關節(jié)面水平。另外兩條軌跡定義為傾斜度較小的沿著內踝外側皮質,傾斜度較大的沿著內踝內側脛骨皮質,每條軌跡都與皮質保持 3 毫米的距離,以防止皮質受累或穿透。
脛腓骨遠端的三維模型,從前后內側(A)和內側(B)觀察,定義了前丘(黃色)、丘間(青色)和后丘(紫色)的螺釘入口點。從前后方向觀察螺釘軌跡,前丘(C)、丘間(D)和后丘(E)各有一個中心螺釘(S2)以及一個傾斜度較大(S1)和一個傾斜度較小(S3)的螺釘軌跡。
彩色編碼的脛腓骨遠端冠狀面,顯示骨密度正常(≥122 HU)(A)和骨密度降低(<122 HU)(B)患者的骨密度(Hounsfield 單位,HU)。
彩色編碼的脛腓骨遠端冠狀面,顯示年齡 < 60 歲(A)和≥60 歲(B)的女性患者以及年齡 < 60 歲(C)和≥60 歲(D)的男性患者的骨密度(Hounsfield 單位,HU)。
結果
骨密度降低的患者(n=442)年齡顯著更大(69 歲,四分位距 60-78 歲),而骨密度正常的患者(n=450)年齡為 62 歲(四分位距 47-72 歲),且女性患者更多(p<0.0001)。骨密度最高的區(qū)域位于脛腓骨遠端關節(jié)面近端 1 厘米內。另一個骨密度較高的區(qū)域位于脛腓骨遠端向內踝過渡的部位。脛腓骨遠端骨干區(qū)域的骨密度最低,起始位置約為距離內踝尖端 30 毫米(女性)和 33 毫米(男性)處。
前丘(A)、丘間(B)和后丘(C)不同傾斜度(S1-S3)的模擬螺釘軌跡,適用于所有患者以及骨密度正常和降低的患者分組。
結論
脛腓骨遠端的骨量分布不均勻,且隨年齡增長而減少。骨密度較高的區(qū)域位于皮質區(qū)域、脛腓骨遠端關節(jié)面近端 1-2 厘米處以及脛腓骨遠端向內踝過渡的區(qū)域。當使用單皮質半螺紋螺釘固定內踝時,外科醫(yī)生必須注意,沿著通常的軌跡,距內踝尖端約 30 毫米(女性)至 33 毫米(男性)后骨密度會下降。考慮到局部骨密度,前丘和丘間區(qū)域建議使用的螺釘長度應在 36 至 41 毫米之間。
來源:足踝一昇
作者:吳一昇
聲明:本文內容及圖片均為轉載內容,如涉及版權問題請相關權利人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會立即處理配合采取保護措施,以保障雙方利益。
為什么要投稿?是為了記錄自己的醫(yī)學之路!是為了與更多的骨科同道交流分享!是為了讓更多的人看到而受益!讓傳播知識成為一種習慣,是“玖玖骨科”讓你投稿的理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