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盛夏,湖南文理學院音樂舞蹈學院兩支實踐隊伍分赴張家界桑植縣與常德桃源縣,以暑假“三下鄉”為契機,將專業所長融入鄉村沃土。“武陵霓裳·桑植尋音”先行隊于紅色沃土間探尋非遺傳承新路徑,“螺山聆雅韻·德音入鄉愁”團隊在鄉野阡陌中以藝術賦能民生,兩支隊伍從紅色基因傳承與鄉村振興實踐兩個維度,用歌聲舞姿詮釋新時代青年的責任擔當。
桑植尋音:紅色鑄魂,讓非遺與青春共振
7月5日,“武陵霓裳·桑植尋音”先行隊首站走進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長征出發地紀念館和賀龍紀念館。館內豐富的史料文物,生動再現了紅軍長征的艱辛歷程和賀龍元帥的壯闊人生。隊員們在斑駁的草鞋、泛黃的史料前駐足,聆聽長征故事時,舞蹈專業學生即興以肢體語言再現紅軍行軍姿態,讓靜態的歷史在藝術表達中“活”了起來。“書本上的文字變成了可觸摸的感動,這種震撼會融入我們的創作。”隊員小成在日記中寫道,紅色精神的洗禮為后續實踐奠定了精神基調。參觀后,隊員們更加堅定了作為國家未來棟梁的使命擔當,紛紛表示要為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這也體現了學院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的教育目標。
次日,隊伍深入馬合口白族鄉麥地坪村,向仗鼓舞第二十九代傳承人鐘必武老師學藝。隊員們褪去舞臺上的程式化動作,從“野貓喜蝦”的靈動身姿到“五龍碰神”的剛勁步伐,隊員們深刻體會到仗鼓舞“形神兼備、武舞相融”的藝術精髓。鐘老師特別強調:“仗鼓舞不僅是肢體語言,更是白族歷史與信仰的載體。每一個動作都需融入對祖先的敬畏與對生活的熱愛。”音樂專業學生小向發現,仗鼓舞的節奏與土家族民歌的“打溜子”有共通之處,便即興哼唱出融合現代元素的旋律,與鼓點呼應。“我們想把學院‘實基礎、強技能’的訓練成果,轉化為非遺創新的靈感。”團隊將傳統動作拆解成舞蹈片段,計劃編排適合青少年學習的簡化版本,讓仗鼓舞更易走進校園。
桃源踐履:藝術扎根,讓鄉野與創作共生
7月7日,桃源縣海螺山社區迎來了“螺山聆雅韻·德音入鄉愁”先行隊。在千年古剎大圣禪寺,舞蹈專業學生用身體丈量建筑美學——飛檐的弧度被轉化為手臂的延展,窗欞的紋樣啟發了隊形的變換;音樂專業學生則專注記錄古樂譜的韻律,試圖從中提取適合現代編曲的素材。“禪宗音樂的空靈,能讓舞蹈更有呼吸感。”隊員們的專業筆記上,滿是對“傳統如何現代表達”的思考。
午后的葡萄種植園里,智能滴灌的水聲、采摘的歡笑聲成了特殊的“樂譜”。隊員們跟著農戶學習疏果、套袋,用攝像機捕捉勞作時的肢體線條。“農民彎腰的弧度、伸手摘葡萄的姿態,本身就是最生動的舞蹈語匯。”隊長滕虎說,團隊計劃將“合作社+農戶”的聯營模式,通過群舞的協作編排展現出來。
傍晚的留守兒童家中,藝術成了最好的溝通橋梁。鋼琴專業學生彈奏簡易伴奏,教孩子們唱改編版的《鄉間的小路》;舞蹈隊員則引導孩子們用肢體模仿葡萄生長、鳥兒飛翔,即興創作童趣舞蹈。隊員們為每個孩子建立的“藝術成長檔案”里,不僅有畫作與歌聲記錄,更有從羞澀到綻放的神態變化——這些真實瞬間將成為兒童劇創作的原型。
雙地同心:以藝賦能,讓青春與時代同頻
無論是桑植的非遺傳承,還是桃源的民生服務,都是學院‘五育并舉’在鄉土課堂的實踐。學院黨總支副書記丁潔表示,兩支隊伍雖方向不同,但都踐行著“藝術服務社會”的理念。桑植村民感慨:“大學生讓老手藝有了新模樣”;桃源農戶點贊:“他們把田間地頭變成了藝術舞臺。”
據悉,學院將整合兩地實踐成果:桑植的紅色素材與仗鼓舞元素將融入主旋律舞蹈創作,桃源的鄉村風貌將轉化為音樂劇場景。從紅色基因中汲取力量,從鄉土大地獲取靈感,湖南文理學院音樂舞蹈學院學子正以專業所長,讓藝術之花綻放在鄉村振興的沃土上,讓青春在服務人民的實踐中愈發絢爛。(丁潔 林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