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動脈,人體生命血液輸送的“主干道”,此刻卻被一顆血供豐富的腫瘤以超過270度的“死亡擁抱”緊緊扼住!危急關頭,南通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咽喉科吳昊教授團隊聯合多學科專家力量,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拆彈”行動。7月9日,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最終,這顆極其復雜的頸動脈體瘤被成功切除,患者轉危為安。
49歲的劉先生(化姓)發現頸部一枚拳頭大小的腫塊,便前往當地醫院就診。該院B超引導下穿刺活檢病理報告提示為副神經節瘤,并被建議立即轉至上級醫院。然而,面對這一血供極其豐富且包繞重要血管神經的頸部腫物,貿然穿刺活檢存在難以控制的致命風險——一旦出血壓迫氣管,將迅速導致窒息。這個關鍵預警,為后續治療敲響了警鐘。
劉先生隨即慕名來到通大附院吳昊教授門診。吳昊教授在審慎分析外院資料后,初步確定患者頸部的腫瘤是一種來源于頸動脈體感受器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屬于較為罕見的血管性腫瘤,具有局部侵襲性,手術難度和風險極大,立即將患者收治入院。團隊迅速啟動精準評估:頸部增強CT、增強MRI以及相應的血生化檢查。
影像結果令人倒吸一口冷氣:腫瘤不僅血供極其豐富,增強掃描呈顯著強化,更以超過270度的姿態緊緊包繞頸動脈分叉區上下方。尤其是上緣位置高,從下頜骨內側向上逼近顱底,屬于最復雜的III型頸動脈體瘤。同時,部分副神經節瘤特有的激素分泌風險也如影隨形——若術前未充分準備,兒茶酚胺激增引發術中高血壓危象或腦血管意外,后果不堪設想。
面對挑戰,吳昊教授迅速啟動MDT多學科診療機制。介入與血管外科主任、主任醫師趙輝,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醫師秦衛,醫學影像科副主任、主任醫師賈中正,麻醉手術科副主任、主任醫師高永濤和主任醫師張彩峰共同制定出縝密方案:先行超選擇性血管栓塞術“斷糧”,最大限度減少腫瘤供血,為后續手術爭取窗口期。同時,結合術前的生化指標檢查,給予藥物準備,防止術中出現劇烈的高血壓危象。
6月3日,趙輝教授團隊精準實施血管栓塞術。栓塞術后36小時,關鍵手術日來臨,由吳昊教授領銜,耳鼻咽喉科副主任醫師殷勇、醫師張婷、任倩倩,介入血管外科副主任醫師梅海軍以及麻醉手術科王彬彬醫師共同組成的手術團隊嚴陣以待,高永濤在手術間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為手術筑牢首道防線。手術安排布局周密——手術間與心臟大血管外科秦衛的手術間相鄰,確保一旦突發血管狀況能即刻得到支持。
隨著主刀醫師吳昊教授所采用的頭頸皮膚切口的打開,患者頸部的一個個重要解剖結構被清晰暴露,正常的神經、肌肉、血管被保護好后,頸動脈體瘤的上下端逐漸被解剖出來,血管吊帶被預置好,一旦術中出現血管破裂或無法控制的大出血立刻啟動第二套方案——置換血管。
經過三個多小時的緊張手術,手術團隊憑借精湛技藝與沉穩心態,在險象環生中將出血牢牢控制在安全范圍,這顆緊扼生命要道的“炸彈”被完整摘除,頸總、頸內及頸外動脈均完整保留,手術中患者的生命體征一直處于較為平穩的狀態。手術后患者聲音洪亮、飲水無嗆咳,頸肩活動自如,頭面部感覺完好——各神經功能均得到完美保護。
“從麻醉手術科的精準護航、心臟大血管外科的應急保障,到輸血科、護理團隊的無縫配合,每一個環節的極致協作,共同鑄就了這場高難度手術的完美閉環。”吳昊教授在術后說。
通訊員 陳靜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嚴君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