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咽部疾病,大家更熟悉咽炎、扁桃體炎,但有一種罕見病——咽部硬結病,卻可能悄悄侵蝕咽部組織,導致吞咽、呼吸甚至發聲困難。它進展緩慢、癥狀隱蔽,很容易被忽視或誤診。今天就帶大家了解這個“低調”的疾病,提高警惕。
一、咽部硬結病:一種“慢性肉芽腫性疾病”
咽部硬結病是由克雷伯桿菌屬的“鼻硬結桿菌”感染引起的慢性炎癥,主要侵犯鼻咽、咽喉、氣管等部位,屬于一種“肉芽腫性疾病”——簡單說,就是細菌感染后,咽部組織反復發炎,逐漸形成質地堅硬的結節或腫塊,像“硬結”一樣附著在黏膜上。
這種病有明顯的“地域傾向”,在我國山東、東北、新疆等地區相對多見,且多見于青壯年,男女發病比例相近。它的可怕之處在于病程漫長(可達數年甚至數十年),早期癥狀輕微,容易被當作普通咽炎,等到發現時,可能已造成組織破壞或畸形。
二、病程三階段:從“輕微不適”到“功能障礙”
咽部硬結病的發展分三個階段,每個階段癥狀不同,容易被混淆:
1. 卡他期(早期):像“普通咽炎”
-咽部干燥、輕微異物感,偶爾有黏痰,容易被誤認為“慢性咽炎”;
-檢查可見咽部黏膜輕度充血、腫脹,沒有明顯硬結,很難確診,這個階段可能持續數月到數年。
2. 硬結期(中期):出現“硬疙瘩”
- 咽部出現質地堅硬的結節或斑塊,一般不疼,但會逐漸增大;
- 結節表面光滑,顏色和正常黏膜接近,用力摳碰可能出血;
- 隨著結節增多,會出現吞咽不暢、說話含糊(影響聲帶附近組織),甚至鼻塞(若同時侵犯鼻腔)。
3. 瘢痕期(晚期):組織變形、功能受損
-硬結逐漸纖維化,形成瘢痕,導致咽部組織攣縮、變形;
-嚴重時會出現吞咽困難(食物難以下咽)、呼吸困難(氣道被瘢痕狹窄堵塞)、聲音嘶啞甚至失聲(聲帶被瘢痕牽拉);
-若侵犯喉部或氣管,可能需要手術切開氣道才能維持呼吸,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三、如何確診與治療?
由于咽部硬結病罕見且早期癥狀不典型,確診需要“細菌學+病理學”雙重證據:
- 檢查手段:醫生會取咽部組織做病理切片(可見特征性“泡沫細胞”),或通過細菌培養找到鼻硬結桿菌,結合喉鏡、CT等檢查明確病變范圍。
治療原則:早期干預,長期堅持
- 抗生素治療:對鼻硬結桿菌敏感的抗生素(如鏈霉素、四環素)是首選,需長期、足量用藥(可能持續數月),抑制細菌繁殖,阻止硬結進展;
- 手術治療:針對晚期瘢痕狹窄、影響吞咽或呼吸的患者,可通過手術切除瘢痕、擴張狹窄部位,改善功能;
- 輔助治療:激光、冷凍治療可用于消除較小的硬結,減少組織損傷。
注意:咽部硬結病治療后可能復發,需要長期隨訪,定期復查喉鏡,監測病情變化。
四、預防與警惕:早發現是關鍵
目前咽部硬結病尚無特效預防方法,但做到以下幾點可降低風險:
- 注意個人衛生:避免與患者密切接觸(尤其共用餐具),鼻硬結桿菌可能通過飛沫或接觸傳播;
- 及時就醫排查:若咽部不適持續超過半年,且常規咽炎治療無效,尤其是在高發地區,需主動告知醫生,排查硬結病;
- 避免刺激加重:確診后戒煙戒酒,少吃辛辣、過硬食物,減少咽部組織損傷;
- 重視“隱蔽癥狀”:若同時出現鼻塞、鼻出血、聲音嘶啞,且咽部有不明原因的“硬疙瘩”,需盡快做病理檢查,排除硬結病。
濟南耳鼻喉醫院提醒:咽部硬結病雖然罕見,但因其病程長、危害大,早發現、早治療是關鍵。如果你的咽部不適長期不愈,別掉以輕心,及時去耳鼻喉科做詳細檢查——畢竟,對罕見病的警惕,就是對健康的負責。轉發給身邊的人,讓更多人認識這個“低調的健康威脅”吧~
【特別聲明】文中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僅用于公益科普;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