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衛正 編輯:馮曉暉
本系列發布九江文史類研究文章。歡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聯系方式見自動回復。
在東晉時期有這樣一位人物,他以筆墨為舟,以書法為帆,在藝術的海洋里遨游,留下了不朽的傳奇。他就是被譽為“書圣”的王羲之,曾在江州今九江擔任刺史一職,以卓越的書法成就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為江州這片土地增添了無窮的文化魅力。
王羲之像 圖源:維基百科
西晉元康元年(291年)朝廷設置江州,分揚州的豫章、鄱陽、廬陵、臨川、南康、建安、晉安,荊州的武昌、桂陽、安成10郡管轄,治所在豫章(今南昌),傅綜任第一任江州刺史。刺史的職責就是州級地方長官,其中刺史加將軍稱號者可以領兵,設立軍府、自置僚屬。此后衛展、華軼、王敦、王彬、應詹、溫嶠、劉胤、郭默、陶侃、庾亮分別繼任江州刺史。六年后,于晉成帝咸康六年(340年)正月初一,庾亮病逝,臨終前推薦王羲之升任寧遠將軍、繼任江州刺史,將州治移駐潯陽。
據《星子縣志》記載:“咸康初王羲之奉命鎮守江州,在山南金輪峰下營建別墅,附近山峰競秀,飛泉瀉銀。”廬山的山南溫泉鎮有一座形如巨輪的金輪峰,玉簾泉瀑布鸞溪旁,王羲之曾營建別墅觀瀑聽泉、讀書練字,至今留有鵝池、墨池等臨池習字遺跡,石壁上明末進士薛所蘊書寫的“右軍鵝池”四個大字閃閃發光。
廬山右軍鵝池摩崖石刻 圖源:廬山味道
王羲之是世界藝術史上有著盛名的書法家,字逸少,西晉太安二年(303年)出生于瑯琊國臨沂都鄉南仁里,今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北孝友村。父親王曠時年28歲,母親衛氏,祖母夏侯氏與司馬睿母夏侯太妃系胞姐妹,因此王家成為當地的名門望族,與西晉皇族司馬氏享譽“王與馬共天下”。
317年西晉亡后,瑯琊王司馬睿采納王羲之伯父王導及父親王曠的意見,率部南下遷往建康(今南京)稱帝,史稱東晉,這就是“永嘉南渡”。
幼年的王羲之從山東魯南來到江南,隨家遷居于秦淮河畔、建康城南烏衣巷。
在秦淮河南岸重建的烏衣巷 圖源:維基百科
永嘉二年(308年),王曠出任淮南內史,叔父王翼為安東司馬,都教小羲之書法,堂伯父王導贈鐘繇所書《宣示帖》于他,王曠以筆法秘籍授予他。
310年,王曠率淮南兵馬北伐,渡黃河兵敗后下落不明,王羲之自小失去父親,遭遇這一重大的家庭變故后性格日趨內向,以致于養成獨坐庭院,只對讀書、練劍、習字展現出濃厚的興趣與天賦。
永嘉五年(311年),王羲之9歲時姨母衛夫人成為他的書法教師。衛夫人號稱天下第一女書家,出身于典型書法世家的名門閨秀,其祖上衛覬與大書法家鐘繇齊名,其堂兄衛恒精通篆、隸、行、草書。衛夫人把東漢蔡邕所撰、衛家奉為寶典的書法奇書《筆論》送給王羲之,他如獲至寶、愛不釋手。經衛夫人的悉心教導,王羲之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他的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宛如行云流水、自然流暢,被譽為“飄若浮云,矯若驚龍”。
《列女圖》冊,衛鑠臨池,1799年改琦繪
太興元年(318年),王導受遺詔輔政,明帝司馬紹即位,時年僅24歲。太寧元年(323年),太尉郗鑒派人到王府選婿,選中21歲的王羲之與郗璇結婚。兩年后,經郗鑒等舉薦,王羲之初入仕途任秘書郎。
325年,明帝司馬紹病故,成帝司馬衍5歲即位,因年幼由其母皇太后庾文君臨朝聽政,以司徒王導錄尚書事(相當于宰相)、中書令庾亮、尚書令卞壺參輔朝政。
咸和四年(329年),王羲之由會稽王友改授臨川太守。兩年后,母親衛氏及胞兄王籍之先后病故,王羲之辭官回家守喪。
公元334年,八州刺史、長沙公陶侃卒,平西將軍庾亮進封征西將軍、都督江荊七州諸軍事,領江、豫、荊三州刺史,鎮武昌。王羲之應庾亮之請,入其幕府為參軍。其時還有堂弟王胡之、王興之,好友范汪、孫盛、孫綽、庾翼、孟嘉、殷浩等。
340年,庾太后兄長庾亮北伐受挫含恨去世,時年52歲。史書記載:“(庾亮)臨薨,上疏稱羲之清貴有鑒裁,遷寧遠將軍、江州刺史。”
王羲之敏捷穎悟,為政兢業,深知作為一州之長,肩負著造福一方、保境安民的重任。因此,他一到任便展現出非凡的才能,清理積弊、整頓吏治、征兵調糧。他還注重選拔賢才,任用那些有才能、有品德的好友擔任要職,從而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同時,他還積極推動經濟發展,鼓勵農業生產,減輕百姓的負擔。
王羲之十分關注民生,深知百姓生活的艱辛,因此經常深入江州民間,調查了解百姓的疾苦和需求。每當遇到自然災害或民生困難時,他總是第一時間組織救援,全力保障百姓的基本生活。他以其卓越的領導才能和深厚的為民情懷,為江州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福祉。
他倡導尊老愛幼、鄰里和睦的社會風尚,鼓勵老百姓互相幫助、共同進步。同時,他還嚴厲打擊違法犯罪行為,維護了江州的社會穩定。在王羲之的治理下,江州的社會風氣也發生了顯著變化。
《蘭亭集序神龍本》
王羲之在江州任職期間還積極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興辦學校,選拔人才。他大力倡導文學、藝術的發展,親自組織文人墨客進行文學交流,推動江州的文化建設與繁榮。同時,他還十分注重書法藝術的傳承與發展,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在擔任江州刺史期間,王羲之不僅治理有方,深受老百姓愛戴,而且自己在書法藝術上達到了新的高峰。江州的山水之靈氣似乎為他的書法增添了幾分神韻。公務之余,他經常交朋結友到廬山游玩,在他看來,廬山的飛瀑流逸、高巖峭壁賦予書法構圖的高曠格局和著墨時的靈氣悟性,廬山險峻的奇峰秀石使他胸襟開闊,容納匡廬的險峰幽瀑,筆力隨之剛勁而秀挺。王羲之深愛廬山,在廬山南麓金輪峰下筑宅建院,每日習字潑墨,揮毫運筆幾近癡迷,將心中的情感與江州的美景融為一體,創作出一幅幅令人嘆為觀止的書法作品,終于凝成了獨樹一幟、舉世無雙、遒逸勁健的灑脫風格,在書法藝術史上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
如今,湖北武漢黃鶴樓有許多歷史上流傳下來的石碑,最引游客注目的當數王羲之的草書“鵝”字刻石,那字體給人以單字連筆、勢遒美、一揮而就的美感。相傳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期間,曾在黃鶴樓下池塘養鵝,天天觀察鵝的神態,一日高興之至便一筆寫就了“鵝”字,現黃鶴樓景區辟有鵝池以示紀念。
咸康七年(341年),王羲之書完《敬倫帖》后,受朝廷命令,召為侍中。永和七年(351年),王羲之升為右軍將軍、會稽內史。
江州刺史一職由堂叔王舒次子王允之繼任,此后褚裒、庾冰、庾翼、桓溫、桓沖相繼出任江州刺史。太元十九年(394年),王羲之次子王凝之被任命為江州刺史、左軍將軍。
王羲之一家先后有兩人擔任江州刺史,他本人也十分重視家庭教育,注重修身自律。在治政方面,王羲之秉持儒家中庸思想,兼采老莊之簡遠,形成了較為獨特的人生態度和處世方式。在擔任江州刺史期間,他較好地履行了地方長官職責,治理江州政務、關心百姓疾苦,并積極參與地方文化事務。王羲之在江州任職及其書法活動,對當地文化生活產生了一定影響,成為江州地方史和東晉書法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時至今日,王羲之在江州的遺跡和相關傳說仍在民間流傳,成為九江歷史文化的一部分,反映出地方對這位書法家的紀念與文化認同。
【作者簡介】
王衛正,男,中學高級教師,九江市修水縣人,畢業于江西教育學院,愛好文字,在《古城舊夢》、《三湘四水文學網》、《江西文學》等網絡平臺發表文章50多篇;在《修水報》、《中國修水網》、《九江日報》、《江西新聞客戶端》等新聞媒體發表通訊400多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