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過DeepSeek所創作的短句,幫助學生對比理解《記念劉和珍君》一文中“淡紅的血色”?如何運用AR技術帶領學生走進盛唐文化藝術瑰寶?如何讓學生在沉浸式的VR環境中將抽象的計算機網絡原理轉化為具象的實戰操作?7月7日,來自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的十余位教育專家、一線名師,近30名就讀于香港大學、澳門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西南大學、天津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以及臺灣有關高校的港澳臺優秀學子,齊聚華東師大。師生以“人工智能時代的未來教師核心素養”為主題,交流教育理念,展示教學成果,開展深入的跨域對話與實踐研討。
華東師范大學副校長吳健勉勵入營的未來教師們作為“教育未來的塑造者”,以本次研學營搭建的交流平臺,聚焦AI技術對教育生態的變革影響,探討未來課堂形態及師生關系下未來教師所需的核心能力,以開拓創新的精神面貌參與各項研學活動,為推動智能時代教育變革貢獻個人智慧與力量。
“研學營對我而言,是擴大視野的起點。”作為研學營首屆優秀學員代表,來自臺灣的馮亭潔老師回顧了自己畢業后的從教歷程。她特別分享了首屆研學營期間在上海與云南兩地研學的經歷,在上海學習優質教育資源賦能教學創新,在云南了解跨區域教育幫扶如何突破地域限制,校際間、地區間的相互幫扶,為學生創造了更多可能。這些經歷讓她深刻體會到“教師的眼界有多大,孩子的視野就有多大”。
當日,“人工智能時代未來教師核心素養”主題論壇正式展開。論壇通過“主旨報告+三大分論壇”的架構,圍繞人工智能時代教育變革展開跨領域對話,為教師能力培養提供理論與實踐的雙輪驅動。
“教育本質、熱愛、想象、勇氣、創造、技能、常識的‘不變’是教師安身立命之本,而角色與能力的‘變’則是順應時代的必然選擇。”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主任、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所長、華東師大“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院院長李政濤教授提出“二變七不變”的核心主張,為智能時代教師發展劃定了“坐標系”,恪守育人本心,借科技之力精進專業素養。
“面對技術浪潮,未來教師需以三大行動回應時代挑戰。”華東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院長代蕊華教授認為,要將人工智能定位為教育革新的協同者而非競爭者;深耕教學實踐,通過跨地域交流、多學科協作提升課程執行力;同時,堅守教育初心,在人機交互中強化共情能力與價值引領,確保技術賦能下的教育,始終圍繞“人的全面發展”這一核心展開。
在教學展示環節,近30名港澳臺學子分別以八分鐘片段教學演示,與教育專家團圍繞教學設計、課堂呈現等教師核心技能展開探討。這一與教育名家零距離對話、錘煉教學技能的實踐互動平臺,助力預備教師們在跨地域交流中深化教育理念、精進育人本領。
全國高校港澳臺學生未來教師研學營由教育部港澳臺事務辦公室指導、華東師范大學主辦,今年是第三屆。據悉,研學營后續將在上海、成都、閬中三地開展深度教育考察與教學實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