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這東西,怎么看都是個大火球,但仔細看,它其實挺怪的。
比如,它表面溫度5500℃,但外層的大氣,叫日冕,溫度能飆到一兩百萬度。你可以理解成:一個爐子的外面溫度比爐膛還高,聽著不太科學,但太陽就這么干了。
再比如,太陽不停地往外“刮風”,噴射一股高速等離子體流,叫太陽風,速度快到每秒幾百公里,一路沖出太陽系。但這些粒子在飛行過程中幾乎沒有碰撞,卻越飛越熱,越飛越快,這也挺不講理。
所以,科學家一直有兩個問號:
- 日冕為什么這么熱?
- 太陽風是怎么被加速的?
過去幾十年,主流解釋基本靠“湍流耗散”這四個字糊過去。意思是:太陽磁場攪來攪去,產生湍流,這些湍流把能量一級一級傳下去,最后粒子就熱起來、飛起來了。
但這套說法有個大問題:沒有直接證據。
就像有人說廚房熱是因為水蒸氣轉化成氣壓,你問他怎么證明,他說:我猜的。你也說不出哪錯,但又總覺得不對。
這次 NASA 的帕克太陽探測器,終于幫我們“摸”到了實錘。
帕克號到底看到了什么?
帕克號是人類第一次往太陽“臉上糊探測器”的嘗試。它不是從遠處觀察,而是直接飛進了日冕,采樣那些離太陽最近的等離子體和磁場數據。
結果發現了一個現象,之前大家都在理論上推過:湍流在傳播到一定尺度時,被卡住了。
它不是一路從大尺度傳到小尺度,而是在中間“撞上了堵墻”。
這堵墻,有個名字:螺旋障礙(Helicity Barrier)
什么是螺旋障礙?直白點說,它是一種“不想再攪了”的狀態
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磁湍流像一鍋湯,里面有大漩渦、小漩渦,它們彼此影響、能量層層流動。正常情況是大攪動帶動小攪動,最終熱量均勻分布。
但當磁場結構太復雜、太“纏繞”,尤其是出現了大量規則性的“旋轉結構”之后,這種能量傳導就卡殼了——磁場不想繼續亂攪了。
這時候,湍流能量沒法向更小的尺度繼續傳遞,就像打蛋器打到一半,被鍋里的筋膜卡住了。你不加點力,攪不下去了。
這個“卡住”的點,就是所謂的“螺旋障礙”。
以前大家都說“有這么個東西”,但沒人真見過。
帕克號第一次在太陽風數據里找到了它留下的“指紋”:湍流級聯突然下降、粒子速度譜發生變化、磁結構高度有序化,等等。這是一整套信號,拼在一起,就是理論預測的螺旋障礙。
為什么這事重要?因為它能解釋一些你根本解釋不了的東西
比如說,太陽風里的質子,經常比電子更熱
你仔細想想,這很反常。電子質量輕、容易加速,加熱應該更快才對??商栵L不是這么回事——質子動不動就熱得離譜,電子像被冷落了一樣。
螺旋障礙能解釋這個。
因為能量在湍流中“卡住”以后,會改變它的釋放方式,形成選擇性加熱,而質子這種“塊頭大”的粒子,在這個過程中更容易“吃到能量”。
再比如說,有些太陽風特別“亂”,有些又特別“整齊”。以前很難解釋差異在哪兒,現在發現可能跟有沒有螺旋障礙有關,有沒有那堵“能量墻”,決定了這段太陽風的“性格”。
那么問題來了:這種障礙是不是偶爾才出現的?
還真不是。
研究團隊發現,螺旋障礙出現有兩個前提條件:
- 磁場壓強必須比等離子體的熱壓強高,就是說磁場要“壓得住氣”。
- 湍流波動必須有方向不對稱性,也就是“向前”和“向后”的波動不能太平均。
這兩個條件,在太陽風的內層區域(尤其接近日冕邊緣)其實經常滿足。換句話說,這堵墻不是偶然路過的,是在太陽風里根本就是常駐居民
也正因如此,這一機制可能影響了我們對太陽風的整個理解框架。
這跟我們有什么關系?不僅有,而且關系很大
你可能覺得:行吧,太陽風的粒子熱不熱關我屁事,我吹的是地球上的風。
但別忘了,太陽風影響著整個太陽系空間天氣,它跟磁暴、極光、衛星通信干擾、電網異常甚至航空安全都直接相關。
這堵“能量墻”如果真是太陽風加熱的核心機制之一,那它就成了影響我們地球“磁場安全”的重要變量。
而且,太陽風并不是宇宙中唯一的“無碰撞等離子體”。
在星際介質、星系團、黑洞吸積盤周圍……幾乎到處都是這樣稀薄的、沒法靠碰撞加熱的等離子體。
如果太陽風里的“螺旋障礙”是一個普遍規律,那它就能解釋很多星際加熱機制,也能為人類在聚變能開發中的等離子體控制提供新思路。
參考
DOI: 10.1103/PhysRevX.15.03100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