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23次輸入錯誤密碼后,電子鎖發出刺耳的“操作失敗”提示音,18歲的小凱背著書包站在曾經的家門口,手中緊握著超過湖南一本線60分的高考成績單。
01
575分尖子生被逐出家門
夏日的長沙悶熱難耐,18歲的小凱背著書包,一臉落寞地坐在樓梯口。
他面前是一扇熟悉的家門,卻再也無法開啟——父母更換了密碼鎖,切斷了他的生活來源。就在幾天前,這個長郡中學的尖子生拿到了高考物理類575分的成績單,超過湖南一本線60分,卻因未達父母要求的“985高校”標準,被決絕地逐出家門。
曾經,他是校園里的風云人物——中考657分考入長沙“四大名?!敝坏拈L郡中學,高三開學典禮上披著“清北之星”綬帶登臺領獎,家中墻壁貼滿物理競賽獎狀。而此刻,他手中握著能上一本的成績單,卻連下個月的生活費都成了問題。
02
失控的手機,墜落的天之驕子
小凱的求學履歷曾讓父母引以為豪。六年級就獨自赴長沙求學,以優異成績考入長沙“四大名?!敝坏拈L郡中學,入學時穩居年級前100名的梯隊。
“我們堅持了五年陪讀。”小凱母親向記者展示著厚厚一摞車票。夫妻倆在縣城工作,工作日回崗上班,周末輪流奔赴長沙照顧兒子,在學校附近租住的房子里,掛滿了小凱獲得的物理競賽獎狀。
轉折發生在高一暑假。小凱用打工收入買了一部手機,簽下“不影響學習”的保證書。很快,熬夜打游戲、上課打瞌睡、缺席晚自習成了常態。高三時,他的成績斷崖式下滑至600多名,班主任多次警告:“再這樣下去,連一本都懸?!?/strong>
今年高考放榜日,575分的成績在長郡中學堪稱“災難”——這所名校今年600分以上考生達710人,清北錄取75人,985高校錄取率超過85%。這個在普通中學堪稱優秀的分數,在長郡中學——這所985錄取率超85%、平均分常年630分以上的頂尖名校——卻成了年級末流。
父母徹底爆發了,母親撕碎滿墻獎狀:“我們花20萬送他進長郡,不是為了養個廢人!”父親則給出三個選擇:留在家中需絕對服從;去縣城工廠做學徒;或自行前往長沙謀生,父母僅提供車費。當小凱拖著行李箱連續輸入23次錯誤密碼后,電子鎖發出刺耳的“操作失敗”提示音。
“找任何人都沒用”,父親掛斷電話前只留下這句話,母親則以“出差在外”拒絕見面。
03
走不出點子依賴癥的中學生
小凱的案例絕非孤例,在信息爆炸時代,智能手機已成為青少年學習生活的雙刃劍。
"我爸在峽谷當黃金,憑什么管我上王者?"師大附中的電競社長小吳,在戰隊群吐槽被收走電腦的父親。他不知道的是,父親年輕時曾在網吧決戰三天三夜,后來復讀兩年才考上大學。
中學生群體已成為電子依賴癥的“重災區”。研究顯示,16%的中學生存在手機依賴傾向,這一比例甚至高于大學生群體,且女生依賴率高于男生。初二和高二年級是依賴高發期,高中生比例顯著高于初中生。在日本,約93萬名中學生被診斷為互聯網過度依賴者,其中7%達到病態程度;部分學校調查顯示,近10%的學生屬于“高風險使用者”。
電子依賴被定義為沖動控制障礙,與病理性賭博的神經機制相似。
中學生大腦前額葉發育未成熟,自控力薄弱,容易陷入“看完這個視頻就學習”的自我欺騙,最終被算法吞噬時間。依賴者普遍存在目標缺失、時間管理混亂、自律能力坍塌三大共性,形成“越焦慮越沉迷,越沉迷越空虛”的閉環。
心理學研究表明,過度使用電子設備會導致前額葉皮層發育受損,使青少年自控力持續弱化。小凱從“躲廁所刷機”到“蒙被熬夜”的行為演變,恰是多巴胺獎勵機制劫持大腦的經典路徑——每次滑動屏幕獲得的愉悅刺激,都在強化神經突觸的成癮回路。
而神經科學研究顯示,13-18歲青少年的大腦處于“剎車系統未完善”的特殊階段,面對每秒切換的短視頻、即時反饋的游戲獎勵,他們的多巴胺分泌系統如同失控的引擎。更令人憂心的是,夜幕降臨后的危險時刻:褪黑激素分泌高峰期的晚10點后,青少年大腦會進入“超敏感模式”,此時刷手機無異于向神經系統注射興奮劑。
現實世界的情感紐帶在虛擬沖擊下岌岌可危。某校心理咨詢師記錄下這樣的對話:“爸媽的嘮叨像背景噪音,但游戲隊友一句‘等你開黑’能讓我立刻清醒”——當浙江某中學的調研顯示34.7%的學生選擇“游戲成就”而非“家庭聚餐”作為快樂源泉,電子依賴癥已從行為習慣異化為情感替代機制。
“手機對他們而言,是即時滿足的‘情緒止痛藥’?!?/strong>梓笙園心理專家指出,這種依賴本質是現實支持系統缺失的信號。在家庭矛盾、學業壓力、社交焦慮的三重夾擊下,手機成為最便捷的避難所。
04
如何幫助孩子走出電子世界
對抗電子依賴癥需要家庭、學校、個人三方協同作戰,這場戰役的核心在于重建現實世界的吸引力。
家庭溝通方式亟待轉變。當發現孩子深夜偷玩手機時,90%的家長選擇沒收設備或斷網,這種“暴力干預”只會讓孩子發展出更隱蔽的應對策略。上海某中學的心理老師分享成功案例——一位父親對熬夜打游戲的兒子說:“爸爸注意到你這周都凌晨兩點才睡,黑眼圈都出來了,我們一起找找既不耽誤休息又能玩游戲的辦法?”這種非暴力溝通讓孩子主動提出“游戲時間券”方案。
北京有家庭嘗試“數字盲品”活動:每周三晚關閉所有電子設備,用盲盒交換童年記憶。參與此項實驗的學生網癮復發率降低40%,因為他們發現“真實笑聲比彈幕更治愈”。
學校創新教學方式成為關鍵突破口。上海某初中將歷史課搬到“元宇宙課堂”,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體驗商鞅變法。這種教育游戲化并非妥協,而是順應青少年認知規律的進化——把解方程變成闖關,背單詞設計成星際探險,當知識獲得變得有趣,游戲的吸引力自然減弱。
微信訂閱
歡迎通過郵局渠道訂閱2025年《電腦報》
郵發代號:77-19
單價:8元,年價:400元
編輯|張毅
主編|黎坤
總編輯|吳新
爆料聯系:cpcfan1874(微信)
壹零社:用圖文、視頻記錄科技互聯網新鮮事、電商生活、云計算、ICT領域、消費電子,商業故事。《中國知網》每周全文收錄;中國科技報刊100強;2021年微博百萬粉絲俱樂部成員;2022年抖音優質科技內容創作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