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媽媽在某平臺購買的嬰兒輔食,開罐后發現內壁有不明黑色霉點。她驚恐萬分,立刻聯系客服,擔心孩子健康。
“復讀機”回應:“親~特別理解您擔憂寶寶的心情呢!但根據平臺規則,食品類商品開封后是不支持退換的哦~ 為了寶寶安全,建議您下次購買時仔細檢查呢~”
李女士高價購買的兒童安全座椅,關鍵卡扣在正常使用中突然斷裂,孩子險受驚嚇。她要求退貨并警示風險。
“復讀機”回應:“親,特別懂您著急的心情呢!看到寶寶可能受到驚嚇,我們也很心疼~但按平臺規則,非人為損壞需要提供官方質檢報告才能申請售后呢~ 您看方便去指定機構檢測嗎?”
那些裹著“理解”的話,像一層軟軟的棉花,堵住了所有想說的話,據理力爭得到的是重復的,溫柔的“沒辦法”。
當最后的衷心祝福出現時,"感謝您的理解,祝您生活愉快,請問還有什么需要幫助的嗎?"直接讓你當場抑郁。
其實我們都遇見過這樣的時刻吧?打客服電話前攢了一肚子話,掛了電話卻更憋得慌。不是氣他們態度不好,恰恰是那過分標準的禮貌,讓人覺得自己的著急像個笑話。
就像去醫院看病,醫生只照著模板念注意事項,卻沒認真看你的化驗單——那種“被好好對待了,又好像沒被對待”的失落,比爭吵更讓人難受。這樣的場景正在中國數億消費者的生活中反復上演。
客服本應是企業與用戶之間的橋梁,如今卻成了橫亙在問題前的高墻。那些經過精心設計的禮貌話術,在消費者眼中早已異化為"禮貌性冷血",它們用職業化的微笑掩蓋著解決問題的無能。
用流程化的回應摩擦著用戶的合理訴求,最終你的問題都被這一層層一次次的“沒辦法”,“抱歉了”,“沒給到好的體驗”,“不好意思”的推諉的進行了標準化的粉碎,而你越有理,越會得到重復的話術,因為你的理會讓他們虛假的套話坍塌。發現你有理以后,他們會立刻啟動重復說同一句話戰術,
這些實質問題還是被層層話術活埋,(掛了電話除了無力掙脫的窒息感,再無其他)這種看似高效的客服體制,看似是一種服務,實則是對消費者的二次傷害,更可怕的是,隨著網購的普及,這套系統正在以一種隱蔽的方式摧毀著商業社會的信任基石。
我后來購物不敢買貴的,只買點便宜貨,而且給自己定了規則,有問題永遠不找客服--保命!
當“理解您的心情”成為條件反射的開場白,而非發自內心的共鳴時,它就變成了最虛偽的噪音。用戶需要的是“我知道你遇到了什么具體麻煩”,而不是“我理解所有人類情緒”。
客服溝通的本質,不是背誦課文,而是兩個活生生的人在解決問題。用戶能忍受等待,能接受規則限制,甚至能理解偶爾的錯誤。
唯一不能忍的,是自己的焦慮、恐懼和訴求,被包裹在精致糖衣下的“無能為力”或“與我無關”所敷衍。
心理學中的"認知失調"理論在此顯現:當客服被迫用禮貌語言掩蓋無法解決問題的事實時,他們會逐漸形成"用戶的訴求不合理"的認知,以平衡自身行為與職業要求的矛盾。
這種心理機制進一步強化了推諉行為,使整個客服體系陷入"越不解決問題,越覺得問題不該被解決"的惡性循環。
現在很多人,在經歷過數次“話術循環”后,各個都長了八百個心眼子。買瓶水都得錄開箱視頻,拆快遞留著包裝盒三天不敢扔。
買護膚品先拍瓶身批號、塑封完整度,拆封時特意錄視頻展示“未開封”狀態,就擔心用著過敏想退貨時,被說“已影響二次銷售”;
網購鞋子試穿時墊張干凈紙巾,連走路都小心翼翼繞著地毯走,就怕鞋底沾點灰,商家以“已使用”為由拒絕退換;
訂機票時截圖保存所有退改規則,連客服說的“特殊情況可申請全額退”都錄下音,就怕真遇到突發狀況,平臺翻臉不認賬說“規則已更新”;
不是愛找茬,是怕再遇上事兒,連個說人話的都找不到。你現在是“防御型消費者”了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