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中國人常說“字如其人”,其實詩也一樣。
不同的人經歷不同,寫出的詩味道就不一樣。
今天咱們就來聊聊幾位大詩人——蘇東坡、辛棄疾、杜甫,還有毛主席
看看他們筆下的世界有啥不一樣,尤其是毛主席的詩,為啥跟別人的感覺那么不同。
同樣是困難,有人寫自己,有人寫大家
先說說蘇東坡。
他一輩子挺不容易的,被人排擠,貶到黃州的時候,心里肯定不好受。
他寫過一句“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意思就是想坐著小船離開,去江湖里過日子。
這話里透著孤獨,就像一個人在夜里嘆氣,說“算了,我自己過吧”。這其實挺真實的,人遇到難處,先想到自己也正常。
杜甫更慘,住在破茅屋里,下雨漏雨,大風把屋頂都吹跑了,他寫“安得廣廈千萬間”,盼著有大房子讓大家住。
杜甫心里有別人,這點很了不起,但他的詩里還是帶著自己的苦,“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沒朋友寫信,自己又老又病,坐在船上孤零零的,讀著就讓人想哭。
辛棄疾不一樣,他是個將軍,想打仗報國,可沒機會,只能“醉里挑燈看劍”,喝醉了還想著摸劍殺敵
最后嘆“可憐白發生”,頭發都白了,理想還沒實現,這詩里有股子火氣,像刀子一樣鋒利,又像委屈沒處說的難受。
再看毛主席的詩。
當年長征,那么危險,九死一生,他寫“戰地黃花分外香”
戰場上的野花開得香?不是花真的香,是他心里有股勁,覺得就算在戰場上,也有值得高興的事。
寫《西江月·井岡山》的時候,敵人圍了好幾層,換別人早慌了,可他寫“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
就像山一樣穩,還說“森嚴壁壘”“眾志成城”,不說自己多厲害,說大家團結,一起扛住了敵人。
我第一次讀毛主席的詩,就覺得不一樣。
別人寫困難,像是自己在哭,或者拉著朋友一起嘆苦
毛主席寫困難,像是站在高處,指著前面說:“看,咱們這么多人一起干,怕啥?”
這種感覺,就像你爬山累得不行,旁邊有人說“加油,山頂就在前面,咱們一起爬”,一下子就有勁了。
同樣是寫景,有人看到愁,有人看到志
蘇東坡寫景很厲害,他說“一蓑煙雨任平生”,一件蓑衣,一場雨,一輩子就這么過吧。
這話聽起來豁達,好像不在乎風雨,但仔細想想,還是有點無奈,像是安慰自己:“算了,反正風雨總會過去,別在意了。”
這是文人的聰明,用道理開解自己。
辛棄疾寫景帶著刀槍味,“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寫的是戰場上的氣勢
但他心里苦啊,只能借過去的英雄說自己的心事,就像一個老兵摸著生銹的刀,嘆氣說當年多威風,現在卻沒仗打。
杜甫呢,“無邊落木蕭蕭下”,秋天樹葉嘩嘩落,他覺得像自己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差,越想越難過。
這很真實,人看到落葉,容易想起自己老了、沒用了,這種愁是從心里長出來的。
毛主席寫景不一樣。
他寫雪山,說“山舞銀蛇,原馳蠟象”,雪山像銀蛇在跑,大地像白象在奔,一下子就活了,不是冷冰冰的山,是有力量的、動起來的景。
寫秋景,別人寫落葉,他寫“戰地黃花分外香”,戰場上的花,帶著硝煙味,卻讓人覺得有希望,像是在說:“看,就算在苦日子里,也有好東西在生長。”
我記得有次回老家,秋天走在田埂上,風一吹,樹葉沙沙響,要是以前,可能會覺得有點冷清
但想起毛主席的詩,突然覺得這風里有股勁,不是愁,是一年忙到頭,該收獲了的踏實。
寫詩能讓人從景里看出希望,這本事真了不起。
同樣是說人生,有人嘆短暫,有人看長遠
蘇東坡說“人生如夢”,喝多了看月亮,覺得一輩子就像一場夢,醒了啥也沒留下。
這是文人常有的想法,覺得人在世上太渺小,不如看開點,這種豁達里其實藏著點虛無,像是對自己說:“別太較真了,反正早晚都會過去。”
辛棄疾不一樣,他說“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像老將軍拍著桌子問:“我還能打仗呢,你們不用我?”
這是不服老,是不甘心,但說到底,還是在為自己的遭遇生氣,像是把心里的火噴出來,又帶著點無奈。
杜甫更直接,“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一輩子都在漂泊,老了病了,一個人登高望遠
這詩里全是苦,像是把一輩子的委屈都倒出來,讓人聽了心里揪得慌。
毛主席怎么說?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天要是有感情,也會老,但人間的道理就像江河一樣,總是在變,在往前走。
他不嘆自己老了,不說日子苦,而是把眼光放到整個世界、整個歷史上。
就像站在山頂看山下的路,雖然彎彎曲曲,但知道它一直通向遠方。
他說“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別等一萬年,現在就干,這種急脾氣,其實是心里裝著好多事,等不及慢慢來。
為啥毛主席的詩里沒有“苦”?因為他心里裝著“大家”
說了這么多,你可能會問:毛主席一輩子也經歷了不少難事兒,為啥他的詩里看不到抱怨、嘆氣呢?
這就得說說他的心里裝的是啥。
蘇東坡、辛棄疾、杜甫,他們都是了不起的文人,心里也有別人,但說到底,他們的詩還是從“我”出發:“我”遇到了困難,“我”心里有理想,“我”看到了百姓苦。
毛主席不一樣,他的詩里很少說“我”,更多的是“我們”:“紅軍不怕遠征難”,是整個紅軍;“六億神州盡舜堯”,是全中國的人。
他把自己放在“大家”里,個人的苦放在“大家”的事里,就顯得沒那么重了。
就像修路,一個人搬石頭,累得直喘,可能會抱怨“這啥時候是個頭”
但一群人一起搬,有人喊號子,有人遞水,大家說說笑笑,累了也覺得有盼頭。
毛主席的詩就像喊號子的聲音,不是說不苦,而是告訴大家:“苦是暫時的,咱們一起干,以后會好的。”
我小時候聽爺爺講過長征的故事,說過雪山有多冷,草地有多危險,但爺爺說這話的時候,眼里沒怕,反而亮閃閃的。
后來我明白,因為他不是一個人在過那些苦日子,身邊有好多人一起走,心里有個盼頭——“到了陜北就好了,就能打鬼子了”。
毛主席的詩就像把這個盼頭寫出來,讓人一看就知道:現在難,但咱們是在干大事,這事值得干,苦點也沒關系。
結語:詩里的“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說了這么多,其實就想說一個理兒:寫詩的人心里裝著什么,詩里就會有什么。
蘇東坡心里裝著自己的豁達和無奈,辛棄疾裝著自己的理想和委屈,杜甫裝著自己的悲憫和苦日子,毛主席心里裝著全中國的人,裝著整個世界的變化。
所以啊,毛主席的詩里沒有“小我”的抱怨,只有“大我”的豪情
他把個人的苦放在集體的奮斗里,把一時的難放在歷史的長河里,就像把小石子扔進大海,石子會沉下去,但大海還是那么寬,那么深,那么有力量。
咱們普通人讀詩,不一定非要學寫詩,但要能從詩里看看別人的“心”有多大。
有時候遇到難處,想想毛主席的詩,想想“大家”,想想長遠的事,可能就不會覺得自己那點苦有啥了不起了。
就像他說的“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路再難走,抬腳再走就是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