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寫于2020年,個人在微信群里邊,邀請書友何毅波先生進行閱讀分享,與我而言,這是一次實驗,也是一次觀察。
其實個人一般不太會有意識去構建這種活動,一來,覺得有時過于浪費彼此的時間,二來,覺得有時活動也會變成花里胡哨的東西,而不實在,但是為什么現在又弄了這種活動呢?
一來,自己最關注的還是能夠揮舞知識以及思想的個體,因為只有這樣,知識才是鮮活的,就好比,現在隨便下個軟件都能保存一整套大藏經,可即便下載了,保存了,沒有具體地人去討論,研究,思考,解讀,表達,那大藏經就是一個軟件而已,跟自己以及周邊地人沒什么關系。
二來,群里有位群友舉辦了一個群分享活動,發現確實對深化群成員之間的具體鏈接,以及學習交流,卓有成效,我覺得也挺有意思的,故就弄了這次活動。
在這次活動中,自己也頗為感慨,就像何老師之前表達的實踐觸點感知一樣,只有自己真正地在實際行動中去觸碰這個真實世界時,才會有更深層次的體驗。
而我所謂的更深層次的體驗指的是對具體的個人的觀察與思考,自己會真切感知到何為形形色色的人。
有像何老師這般愿意花時間欣然應允的,有根本鳥都不鳥你的,有各種推辭理由,實際上壓根不想參與的,有直接拒絕的,有確實當下忙,需要延后的等等,我想,這才是所謂你會遇見所謂的形形色色的人。
不過,這也恰恰可以作為自己的一種人際區分的某種依據,因為一個人能夠耗費自己情感以及心智資源構建現實聯系的最高上限是150人,其它的要么是處于弱連接關系,要么壓根不必要聯系之類的。
這也恰好省了自己的事,因為自己雖然比較熱衷于人際關系,但也沒那么多心思耗在上面。
對于參與學習者而言,有的學了,有的沒學,這實屬正常,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對于學了的人而言,更重要的是自己透過別人的分享思考到了什么或者觀察到了什么?
對于我而言,觀察何老師的分享,引起自己思考的是不僅是他提到的那兩本書《樞紐》以及《溢出》兩本書的觀點,更多的是何老師本身作為一個企業家,他愿意參與這件事以及至始至終一以貫之的平等學習交流地姿態表明了什么?
在我看來,就是一種真正地學習精神,所謂真正地學習精神,那就是得落實到韓愈所言: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即師之所存。
又或者是孔子所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亦或者是《三體》所寫:無知與弱小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等等,諸如此類話語。
這一方面或許來自于對方本人的思想性格,另一方面,個人也是認為最重要的方面,就是今天這個時代,知識的不斷分化,專業化,速化,人們無法單一地用自己有限且固化的知識去理解這個完整的世界,需要不斷地向外界學習新的內容。
那既然如此,誰又能認為自己的知識是權威可以統攝一切呢?最麻煩的還是在于自己愚蠢的地方多了去了,卻還渾然不知,承認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承認自己處于愚蠢,我覺得在這個時代,不顯得自己卑微,反倒可以在這種過程中,不斷將自己推向知道與智慧的路途中。
作為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何其有幸,能夠一點點把自己想做的事,勉強做到位,雖然不能說有多了不起,但至少對于自己而言,這段經歷也是自己的一種存在方式,在能夠讓自己思考與學習過程中,還勉強讓別人也學習與思考了一會兒,也是挺不錯的。
圖片來源網絡,若侵權請在后臺留言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