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比亞迪(BYD),這家中國電動車和電池巨頭,接到了一筆來自印度的超級大單,價值20億元人民幣(當時大概28億美元左右)。這筆訂單主要是電動巴士,客戶據說是印度某個邦的國有運輸公司。
按理說,這種大單應該讓人興奮得睡不著覺,但比亞迪卻提出了一個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條件:必須先把全款付清才能發貨。這在國際貿易里可不常見,通常這種大額交易都是分期付款或者先付一部分定金,剩下的交貨時再結清。那么,比亞迪為啥非要這么硬氣地要求全款呢?
先說說比亞迪。這家公司1995年在深圳成立,最早是做電池起家的,后來轉型搞電動車,到2019年已經是全球電動巴士領域的頭號玩家。他們的電池技術牛得很,客戶遍布亞洲、歐洲、美洲,名聲響當當。電動巴士這塊,比亞迪在國際市場上幾乎是“人見人愛”,因為它既環保又實用。
2019年的印度,正處在一個挺關鍵的階段。人口13億多,城市化進程快得飛起,但空氣污染和交通擁堵也成了大問題,尤其像德里、孟買這樣的大城市,霧霾都能讓人喘不過氣。
所以,印度政府那幾年特別推電動車,想把老舊的柴油巴士換成電動的。他們還搞了個“加快混合動力和電動車制造與推廣”計劃,給買電動車的補貼,鼓勵大家用清潔能源。2019年,印度好幾個邦的運輸公司都盯著電動巴士市場,想升級車隊,比亞迪自然就成了香餑餑。
比亞迪之前已經在印度有些業務,比如在海德拉巴和孟買供過電動巴士,算是站穩了腳跟。這次20億的大單,規模比以往都大,應該是印度某個邦想一次性采購一大批電動巴士。如果順利,這單生意能讓比亞迪在印度市場更上一層樓。但問題來了,他們為啥不按常規套路走,非要全款到手才發貨?
從媒體報道看,應該是印度某個邦的運輸公司想賣一大批電動巴士,總價20億元人民幣。按當時的匯率,這大概是28億美元,換算成電動巴士數量,可能有幾百甚至上千輛(具體看型號和配置)。這么大的單子,在全球電動車行業里都算得上重磅新聞。
一般來說,這種國際大單的付款方式都很靈活。比如,先付個20%-30%的定金,貨到港口再付50%,剩下的尾款可以分期結清。這樣買家現金流壓力小,賣家也有保障。但比亞迪這次直接說:“不行,20億一分不少,先打過來我才開工。”這在業內確實挺少見,感覺就像買家還沒試車,賣家就要求把錢全掏出來。
這要求一出,圈里圈外都炸開了鍋。有人覺得比亞迪太不信任印度客戶了,也有人猜他們是不是有啥苦衷。畢竟,20億不是小數目,比亞迪這么硬氣,肯定不是隨便拍腦袋決定的。
要搞清楚比亞迪為啥這么干,咱們得從幾個角度挖一挖:財務風險、市場狀況、地緣政治,還有運營上的麻煩。這些因素加一塊,可能就逼得比亞迪不得不這么小心。
做生意,最怕的就是錢收不回來。比亞迪可能是擔心印度的客戶付錢不痛快。雖說這單的買家是國有運輸公司,背后有政府撐腰,但印度的政府采購項目經常有拖欠付款的名聲。比如,2018年就有新聞說,印度好多可再生能源項目的承包商被拖欠款項,現金流差點斷了。政府部門審批慢、預算沒到位,都是常事。
對一個外國公司來說,這種情況就更頭疼了。萬一交了貨,印度那邊說“錢還沒批下來,等幾個月”,比亞迪怎么辦?20億的貨款,夠他們造多少輛巴士了,要是收不回來,那損失可不是鬧著玩的。比亞迪在國內資金鏈管得挺嚴,這種大單要是沒保障,他們肯定不敢輕易松口。
再說了,印度有些邦的財政狀況也不咋地。2019年,印度經濟增速放緩,好幾個邦的預算都吃緊。比亞迪可能查了客戶的賬本,覺得風險有點大,所以干脆一步到位:先把錢拿到手,省得夜長夢多。
2019年的印度經濟,確實有點讓人捏把汗。那一年,印度GDP增速掉到了6年來的最低點,工業生產下滑,消費也疲軟。更麻煩的是,印度盧比兌美元和人民幣一直在貶值。從2018到2019年,盧比跌了不少,如果按合同簽的時候匯率算,到付款時再跌一波,比亞迪拿到的錢實際價值就縮水了。
舉個例子,假設訂單簽的時候1人民幣兌10盧比,20億人民幣就是200億盧比。但如果交貨時匯率變成1比11,比亞迪實際只能換回18億多人民幣,平白損失好幾個億。這種匯率風險,對一個出口型企業來說,太傷了。要求全款,比亞迪就能在付款時鎖定匯率,把這塊風險甩給買家。
還有,印度的政策那幾年變化挺大。2016年的廢鈔令、2017年的GST稅改,都讓企業有點懵圈。2019年政府還在調整電動車補貼政策,誰也不知道下一步會咋走。比亞迪可能覺得,印度這市場太不穩定,不如先把錢抓在手里穩妥。
中印關系這事兒,對生意的影響也不小。2019年,中印邊境問題又冒頭了,雖然沒打起來,但兩國在喜馬拉雅山那邊劍拔弩張,氣氛挺緊張。過去幾年,兩國因為領土爭端鬧得不愉快,2017年的洞朗對峙還歷歷在目。到了2019年,這種不信任感還沒散。
對比亞迪來說,這種政治背景就多了層風險。萬一中印關系惡化,印度政府搞點貿易限制,或者直接干預這筆交易,比亞迪可能貨發了錢卻拿不到。更別說印度國內還有“抵制中國貨”的聲音,雖然沒到2020年那么激烈,但苗頭已經有了。比亞迪作為中國企業,可能擔心印度那邊會拿政治說事兒,拖延付款甚至取消訂單。
全款先付的好處就是,比亞迪把主動權攥在手里。錢到賬了,哪怕后面有啥風波,他們也不至于虧得太慘。
在印度做生意,運營上的麻煩也不少。印度的基礎設施雖然在進步,但跟中國比還是差一截。港口效率低、公路運輸慢,這些都能拖延交貨時間。比亞迪的電動巴士還得配充電站、售后服務,這些都需要在印度落地。要是客戶沒付全款,半路資金鏈斷了,比亞迪還得自己掏錢墊著,風險就更大了。
還有印度的官僚作風。做個項目,得跑一堆部門,蓋無數章,審批能拖幾個月。比亞迪可能算了筆賬:這單生意投入大、周期長,要是沒提前把錢拿到,中間卡在哪個環節,都夠他們喝一壺的。
全款要求,其實就是在給自己留后路。錢到位了,他們就能放心大膽地調資源、建工廠,不怕被印度這邊的亂七八糟事兒牽著鼻子走。
比亞迪這么硬氣地要全款,肯定不是沒后果的。先說對他們自己的影響。這招雖然保住了財務安全,但可能會讓印度客戶覺得有點“不夠意思”。畢竟,誰買東西都希望有點信任感,你上來就讓我全款,顯得不把我當回事兒。長遠看,比亞迪在印度的口碑可能受點影響,后面的合作沒準會更難談。
從印度這邊看,他們估計也挺不爽。政府正使勁推電動車,想吸引外資進來,結果比亞迪這么一搞,感覺像是被潑了冷水。有的印度官員可能覺得這是在“看不起”他們,媒體上沒準還炒一波“中國企業不信任印度”之類的話題。不過,行業里懂行的人可能也明白,比亞迪這么干不是針對誰,就是生意場上求穩。
更大的影響,是這事給電動車行業敲了個警鐘。全球電動車市場那幾年正熱,大家都想搶新興市場,但印度這種地方,機會多風險也多。比亞迪的做法,可能讓其他車企也開始重新掂量:在這種市場擴張,到底得怎么玩才不翻車?
2019年這筆20億訂單,比亞迪要求全款發貨,看似不近人情,其實是深思熟慮的結果。財務上的謹慎、市場的不確定、政治上的敏感,再加上印度的運營難題,逼得他們只能這么硬核。說白了,比亞迪就是在用最直接的方式保護自己,畢竟20億不是小錢,誰也不想冒險當冤大頭。
這事兒也提醒大家,新興市場雖然誘人,但水深得很。比亞迪用全款這招,雖然不討喜,卻實打實地保住了自己的利益。對印度來說,這可能是個教訓:想跟國際大玩家合作,自己的信譽和穩定性也得跟上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