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趙女士舉著手機屏幕對著央視鏡頭講述了一件離奇的遭遇:自己作為商家,明明是收款方,卻被對方盜刷了1400多元錢?這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趙女士是收到一條陌生人添加好友的申請,對方稱欲購買手機。但當雙方敲定型號與價格后,對方提出通過支付寶轉賬付款。
在趙女士提供支付寶收款碼后,對方卻說不能以圖片識別的形式支付,需要通過用另一款手機視頻通話,自己再通過屏幕掃碼付款。
就在趙女士展示收款碼時,支付寶會首先會短暫進入“付款碼”的頁面,對方就是在這短短的短短幾秒時間內,拍下了趙女士的付款碼,輕松刷走了她賬戶里的錢。
等趙女士反應過來,對方早已將她拉黑。隨后,趙女士選擇了報警,也就出現了我們文章開頭的一幕。
民警通過對現有線索梳理分析,發現這是一起利用受害者缺少對“付款碼”等支付信息的保護意識,進行“盜刷”的案件。
經過民警深入研判,一個以黃某為首、長期在湖南及廣東等地流竄作案的專業盜刷團伙浮出水面,該團伙7人通過“隔空”盜刷付款碼手段實施犯罪,作案200余起,涉案資金一百余萬元。目前,黃某等7名犯罪嫌疑人已被依法刑事拘留。
而隨著技術發展,不法分子的詐騙手段也在不斷升級,像這種利用金融系統技術漏洞行騙的例子比比皆是,如今他們又盯上了手機的NFC支付功能。
NFC支付功能因便捷性被廣泛用于刷地鐵、公交及快捷支付,但風險也隨之而來。
據國內首檔網絡安全節目《網安天下》官方賬號講述,現在已經有不法分子盯上了手機的NFC支付功能,只需要幾步簡單操作,就能把一部手機變成提款機。
騙子的套路是這樣的,當用戶對一些小眾的、非法的APP進行了NPC的綁卡授權之后,他們就能在后臺利用機器盜刷你銀行卡里的錢。
面對這些不斷翻新的詐騙手段,防范意識固然重要,但技術層面的防護同樣關鍵。
其實,這些案件有一個共性:消費前,金融機構并沒有對消費者進行核實。而這一漏洞,如今已被康橋在2011年的拘留所里逐一破解。
2011年3月,重慶軟件工程師康橋去ATM機轉賬后取卡,ATM卻吐出了兩張卡。出于職業習慣,他把自己的卡再次插到卡里驗證后,發現剛才進行轉賬操作的并不是自己的卡。
他才意識到,這是之前用戶把卡遺留在機內,他想把卡交給銀行,但正值中午下班時間,銀行大廳內無人值守,他便將卡放到了前臺桌子上,離開了。
后來,康橋主動前往銀行,向一男一女兩名工作人員講述了事情經過,提出了還錢的意愿,并反映ATM漏洞,卻被工作人員告知,失主的信息他們無權查看,還錢的事情他們幫不了。至于ATM機的故障,歸銀聯管,和他們沒有關系。
隨后,到了3月11日,失主因銀行卡丟失向警方報案,康橋當晚接到電話,主動承認了誤取錢款一事,并將錢交給民警,向失主道歉,同時報告了ATM機的安全隱患問題。
然而,康橋仍被法院以信用卡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5年,并處罰金5萬。入獄后,他因高度近視,因當時的規定不讓戴眼鏡,被獄友稱為“瞎子”。
但他對此毫不在意,因為他腦海中一直在想“取款、轉賬、加密……”,每天都在研究如何解決ATM的漏洞,又被稱為“神經病”。
皇天不負有心人,他憑著毅力在獄中寫出了“銀行卡和ATM機關鍵控制點(再)加密技術解決方案”,多次申請專利未獲回應,他一直這樣堅持到了2014年7月才被允許。
2015年6月康橋出獄,其發明專利申請已進入實質審查階段。后來他獲得了“支付終端、服務器及支付系統”實用新型專利,該技術通過人臉和指紋識別等方式,可預防銀行卡被盜刷及電信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
現在,在ATM機上進行任何的重要操作,都會自動進行人臉識別,能有效規避冒用他人銀行卡取錢的事情發生。并且,取錢的時候,先退出卡再取錢的設定,將直接杜絕儲戶忘記取卡的情況。
而這些改變,都源于那個在看守所被戲稱"神經病"的工程師——康橋。他用自己的想法和堅持,為我們鑄造了數字時代的安全防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