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4191字
閱讀預計10分鐘
作者 |彭尚威(Satvik Pendyala)
編譯 |葉維杰
編譯審核 | 劉星君
本期編輯 |張咪咪
本期審核 |陳玨可
編者按
近期印巴軍事沖突暫告平息,但兩國在對美外交上的博弈卻愈演愈烈。印巴雙方均派出高級別外交代表團赴美,力圖贏得美國對其立場的支持,但基于特朗普外交政策的不穩定性和不連貫性,兩國此次對美外交的效果大相徑庭。印度試圖通過多渠道、多議題外交降低特朗普“停火言論”對美印關系造成的負面影響,但雙方的信任裂痕短期內難以抹平。巴基斯坦則利用“強人外交”精準切中特朗普關切點,取得了象征性的外交突破。文章認為,巴雖在此次對美外交競賽中略勝印度,但美巴間深層次的制度性與結構性問題仍然顯著,印美關系則擁有更強的結構性優勢與制度基礎。而在此次外交活動中,導致巴取得更多優勢的“特朗普因素”不會一直偏向巴基斯坦,印度對美國來說更為重要。南亞研究通訊特編譯此文,供各位讀者批判參考。
圖源:網絡
六月初,來自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代表團分別抵達美國并開展外交工作,以期在5月印巴沖突之后,為各自在克什米爾問題及反恐議題上的立場爭取美國的支持。印度代表團由外交事務委員會(CEA)主席、國大黨議員沙希·塔魯爾(Shashi Tharoor)率領,目標是通過重申美印戰略伙伴關系、推進雙邊倡議、緩解美國對區域緊張局勢升級的擔憂,以達到孤立巴基斯坦的目的。而巴基斯坦方面,以前外長、人民黨(PPP)主席比拉瓦爾·布托·扎爾達里(Bilawal Bhutto Zardari)為首的代表團則強調,必須引入第三方調解兩國爭端,以及施壓印度促其恢復執行《印度河水條約》(Indus Waters Treaty,IWT)。印巴派出這些外交代表團,以及隨之而來的美印巴三方互動,凸顯了特朗普2.0政府在南亞問題上缺少連貫性的政策所帶來的不確定性。
盡管印度代表團成功獲得了美方的公開支持,并強化了美印之間制度性的合作關系,但特朗普的一系列舉動卻損害了印方為消除雙方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的信任赤字所做的努力。特朗普不斷宣稱自己斡旋了印巴停火,并一再主動表示愿意在克什米爾問題上擔任調停角色,這使得印度難以接受。與之相對,巴基斯坦在外交代表團訪問之后,陸軍參謀長阿西姆·穆尼爾(Asim Munir)也訪問了華盛頓,并直接與特朗普會面,這表明巴基斯坦正試圖通過與特朗普政府核心成員開展私人外交接觸,以此爭取與美方在戰術層面進行合作。然而,盡管巴方抓住了這些外交契機,仍未能有效解決其與美國之間長期存在的制度性障礙。
一、美印在克什米爾問題上存在分歧
在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發生針對游客的恐怖襲擊后——印方稱襲擊疑似得到巴基斯坦的支持,印巴緊張局勢迅速升溫。印度方面隨即暫停執行《印度河水條約》,并發起了代號為“朱砂行動”(Operation Sindoor)的反恐軍事行動。在這場為期4天的軍事沖突中,印方精準空襲了十余個巴空軍基地,雙方還動用無人機開展激烈空中交火,據稱雙方均有戰機損失,最終以停火告終。
雖然軍事沖突暫時停歇,但雙方的外交爭奪戰卻才剛剛拉開帷幕。為爭取國際社會對各自立場的支持,印度與巴基斯坦分別派出議會代表團赴全球多個國家開展外交游說。其中,印度派出了7個由多個政黨組成的代表團,專門拜訪了聯合國安理會(UNSC)的現任及未來成員國;巴基斯坦則只派出一個代表團,專門尋求美國、英國和歐洲的支持。
基于近幾個月印美關系出現細微裂痕的背景,這些外交行動中最為關鍵的便是兩國面向美國的游說活動。在印巴沖突結束后,特朗普多次公開聲稱自己對促成印巴停火起到了重要作用,盡管這一說法遭到印度方面的堅決否認,但這些言論無疑加劇美印間本已存在的緊張關系——兩國因特朗普對印商品加征關稅、美印貿易談判延宕不決而齟齬不斷。在此背景下,特朗普聲稱利用貿易手段迫使印巴停火的言論,進一步激化了美印緊張局勢。
特朗普的這些言行明顯不符印長期堅持的“克什米爾問題是印巴雙邊事務”原則,卻有利于巴基斯坦一貫堅持的“引入第三方力量進行調解”政策立場。事實上,自印1948年首次將克什米爾問題提交聯合國但遭遇不好經歷后,便一直反對外部力量介入。后來印在1972年的《西姆拉協議》(Shimla Agreement)中也明確了這一立場。然而,巴基斯坦一直試圖推動克什米爾問題國際化,以促使美國等全球大國介入斡旋。6月訪美期間,巴代表團希望美國能夠介入克什米爾問題,促成印巴達成協議,并向印施壓促其恢復執行《印度河水條約》。巴陸軍參謀長穆尼爾后續訪問華盛頓與特朗普直接會面,似乎也顯露類似外交訴求。
二、印巴外交競逐
特朗普開啟第二任期之前,美印關系曾呈明顯上升趨勢。特朗普的新內閣成員大多曾作出明確支持印度的表態或行動,兩國通過“關鍵與新興技術倡議”(iCET)在國家安全顧問層級達成正式合作,特朗普上臺后iCET被“利用戰略技術轉變關系”倡議(Transforming Relationship Utilizing Strategic Technology,TRUST)替代。然而,這些制度化的合作渠道卻未能助印有效應對特朗普難以預測的公開表態與政策動作。
因此,為避免與特朗普公開產生摩擦,以及維護自身戰略利益,印代表團選擇盡量擴大議程范圍,突出強調雙方共同利益,而非僅聚焦分歧。例如,在會見美國會“印度核心小組”(India Caucus)、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參議院外交關系委員會時,印代表團除討論“朱砂行動”外,還廣泛涉及貿易、科技等戰略合作議題。美國常務副國務卿克里斯托弗·蘭道(Christopher Landau)會后與印代表團發布聲明,強調美印貿易合作的重要性,與反恐議題并重。這一立場后續在印代表團與副總統萬斯(JD Vance)的會面中再次得到印證。
印代表團訪美的目的是盡量降低特朗普調停表態對美印關系的損害,以及重新確認美印戰略伙伴關系。相比之下,巴代表團此次赴美則面臨較為嚴峻的處境:阿富汗塔利班重新掌權后,巴基斯坦的國際信譽受到極大沖擊。然而,特朗普政府與印在調停印巴沖突上的公開分歧,為巴基斯坦創造了實現戰術突破的外交機遇。在與美國會“巴基斯坦核心小組”(Pakistan Caucus)、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及部分參議員的會談中,巴方幾乎完全聚焦于引導美方關注印巴沖突本身,并呼吁美方施壓印度恢復執行《印度河水條約》。
值得注意的是,巴代表團在此次對美外交活動中,著重強調特朗普個人及其政策偏好。巴代表團在各種場合反復強調印證特朗普“成功斡旋印巴停火”的說法,巴政府官員甚至利用特朗普對加密貨幣政策的興趣進行私人外交游說。盡管巴代表團在改變美戰略界觀念方面影響力有限,但隨后巴陸軍參謀長穆尼爾與特朗普的會面可被視為一次重要的象征性外交成果。通常情況下,美方只給予外國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此類高規格接待,而非軍方負責人。而就在美巴高層會晤舉行之前不久,巴方已正式提名特朗普競逐2026年諾貝爾和平獎,以表彰他“作為和平締造者的貢獻”。穆尼爾和特朗普的會晤除了討論印巴沖突外,還涉及加密貨幣、關鍵礦產、以及同期爆發的伊以沖突等議題。
三、印巴的挑戰
盡管特朗普頻繁強調“促成印巴停火”令印不滿,但此次印代表團訪美仍獲得了美國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以及國務院的公開支持。此外,代表團成功強調了印度在應對來自中國、中東地區重大地緣政治挑戰方面,對美國具有不可或缺的戰略價值。
然而,印代表團此行試圖重建雙邊互信的目標,卻持續受到白宮方面的干擾。在印代表團訪問期間,特朗普依然多次宣稱自己對印巴停火起到了關鍵作用,并稱贊巴基斯坦目前擁有“非常強力的領導層”。不僅于此,特朗普還進一步利用其在調解印巴問題的積極立場,為自身國內關稅政策的行政權力辯護。這種態度使得共和黨人難以公開支持印度對于印巴停火的敘事,卻間接為巴基斯坦呼吁美國施壓印度與巴展開談判留出了空間。
特朗普與穆尼爾的會面也給美印關系蒙上一層陰影。穆尼爾訪美期間,印總理莫迪拒絕了特朗普的邀請,沒有在從加拿大返回的途中順道訪問華盛頓。特朗普此舉——即試圖同時將印巴領導人邀請至華盛頓——向印度發出了一個信號:塑造自身和平塑造者的形象仍是特朗普的首要外交目標之一。但這種做法在印戰略界看來,等同于美國變相給予巴基斯坦對印施壓的外交籌碼,嚴重侵蝕印“拒絕第三方干預印巴問題”的立場。結果便是,印外交秘書唐勇勝(Vikram Misri)隨后發表了一份措辭異常強硬的聲明,強調“印度不接受,也永遠不會接受第三方調解”。
特朗普政策的不可預測性似乎削弱了印度代表團所取得的外交成果,而印原本希望通過更多的制度化交流方式推動美印關系發展。盡管莫迪與特朗普個人關系不錯,但印卻不像巴基斯坦那樣,能夠自由地與特朗普開展私人外交接觸。印度作為民主國家,其外交政策始終受到國內輿論的制約——國內公眾對涉及國家尊嚴的任何輕視行為都會產生負面反應。因此,印很難采取個性化的外交手段,通過討好特朗普政府內部的特定人士來實現自身目標,特別是這樣做可能會削弱印在美所享有的跨黨派政治支持。鑒于此,為了防范美印關系出現可能的混亂局面,印度很可能會采取一些補救措施,如加強與中國的外交互動,以修復當前緊張的中印關系,從而在外交上為自身創造更多回旋空間。
然而,領導人之間信任的削弱可能會對未來美印合作造成負面影響。例如,特朗普政府宣稱以貿易手段迫使印巴達成停火協議,這可能影響印度對美國“可靠防務供應商”形象的信任。此外,特朗普對“和平締造者”角色的執著,以及在印巴沖突后熱情接待巴軍事領導人穆尼爾的舉動,可能導致印在未來印巴危機爆發時,不愿與美分享自身軍事行動的具體意圖。
另一方面,巴基斯坦可能更容易適應特朗普政府這種強調個性領導、弱化制度與信譽的執政方式。然而,這種方式也意味著,一旦特朗普對克什米爾問題的關注度降低,美國對印度的施壓程度(如推動印度就克什米爾問題展開談判或要求恢復執行《印度河水條約》等)也會隨之減弱。事實上,巴基斯坦以直接討好特朗普本人的外交手段,已經損害了自身利益——就在巴正式提名特朗普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的次日,巴政府又公開譴責了特朗普政府針對伊朗核設施發動的軍事襲擊行動。
總的來說,美巴關系存在嚴重的制度性和結構性缺陷,這些問題僅靠領導人間的私人外交無法解決。例如,盡管特朗普曾承諾與巴達成貿易協議,但美巴的經濟合作規模遠不及美印。同時,中國在巴基斯坦不斷增強的軍事和經濟影響力也引起了美情報機構的關注。在美國看來,中國才是最主要的威脅。因此,印美之間更加深入的制度化聯系,以及印度在遏制中國方面對美國戰略利益的重要作用,使印更適合與美建立長期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印美之間擁有多層次、全方位的合作關系,而美巴關系則可能僅局限于反恐合作層面。因此,盡管近期印度與巴基斯坦代表團對美國的訪問成果參差不齊,但對美而言,印巴并非同等重要。
作者簡介:
彭尚威(Satvik Pendyala),技術安全政策研究員和分析師,研究領域涉及印度地緣政治、中印關系等。
本文編譯自美智庫史汀生中心的在線政策平臺《南亞之聲》(South Asian Voices)網站2025年6月25日文章 ,原標題為
India and Pakistan Face Contrasting Challenges with the Trump White House ,
https://southasianvoices.org/geo-m-in-r-trump-mediation-and-kashmir-diplomacy-06-28-2025/
本期編輯:張咪咪
本期審核:陳玨可
*前往公眾號后臺發送“編譯”,即可查看往期編譯合集
更多內容請見↓
歡迎您在評論區留下寶貴的意見或建議,但請務必保持友善和尊重,任何帶有攻擊性和侮辱性語言的留言(例如“阿三”)都不會被采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