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歷史學研究通訊”,原載《光明日報》。旨在知識分享,如涉版權問題,聯(lián)系小編刪除。
新近承仝濤研究員著文發(fā)表發(fā)現(xiàn)于青?,敹嘣旰眰孺厝仗疲赡軐儆谇卮z存的石刻文字資料,討論者或稱“昆侖石刻”,或稱“采藥昆侖石刻”。依照青海考古學者的意見及考古學通常定名慣例,似稱尕日唐石刻為宜。
尕日唐石刻發(fā)現(xiàn)之后,引起社會頗多關注。質(zhì)疑者或以為現(xiàn)代偽刻。刻痕刀法與秦篆存在距離,疑似使用新近工具,是若干位篆刻家的看法。而這一判斷生成的依據(jù)之一,也包括石刻如果存在兩千余年,為什么一直沒有被發(fā)現(xiàn)這一疑問。
就這一石刻遺存是否為現(xiàn)代偽刻的問題,有這樣的信息有必要提示學界朋友注意。即根據(jù)清代地理學者記述,鄰近地方曾經(jīng)有“昔人所刻篆文”受到關注?!拔羧怂套摹焙苡锌赡芫褪怯涊d方位出現(xiàn)一定偏差的尕日唐石刻,或有可能與“五大夫翳”所謂“采藥昆侖”行程的其他相關地點有關。清人著作明確載錄高原山野“昔人所刻篆文”的存在,或許有益于澄清今人偽刻之說。
清代學者許鴻磐(1756—1837)《方輿考證》卷一〇〇《外域二》“烏藍得什山”條寫道:“在河源東查靈海北四十里,其山高大,頂極平坦方正。又尼馬涂山,在河源東鄂靈海東北一百二十里。其山甚大,石上有昔人所刻篆文……”(民國七至二十二年濟寧潘氏華鑒閣刻本,第17頁a)西南大學圖書館藏稿本文字有異,作:“在河源東查靈海東四十里,其山高大,頂極平坦方正。又尼馬涂山,在河源東鄂靈海東北一百二十里。其山甚大,石上有昔人所刻篆文……”(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年8月影印西南大學圖書館藏稿本,無頁碼)。《方輿考證》是價值相當高的歷史地理學論著。大致相同的記載見于乾隆時代的《河源紀略》卷三五《雜錄四》,然而文字作:“馬尼圖山,在烏藍得什山東,其山甚大,上有昔人鐫刻漢文?!保ā稓J定河源紀略》,清乾隆四十七年武英殿刻本,第3頁a)。相關文字亦見于乾隆《大清一統(tǒng)志》卷四一二:“馬尼圖山,在黃河源鄂靈海東北一百二十里烏藍得什山東,其山甚大,上有昔人鐫刻漢文。”(乾隆《大清一統(tǒng)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版,第483冊第537頁)。由此可知許鴻磐“石上有昔人所刻篆文”說可能來自乾隆組織的河源考察發(fā)現(xiàn)。然而康熙《大清一統(tǒng)志》卷三五〇同樣看到這一記載(康熙《大清一統(tǒng)志》,清乾隆九年武英殿本,第15頁a),那么這一信息的獲知,似乎年代更早?!都螒c重修一統(tǒng)志》卷五四六《青海厄魯特》“馬尼圖山”條亦明確載錄:“馬尼圖山,在黃河源,鄂靈海東北一百二十里,烏藍得什山東。其山甚大,石上有昔人鐫刻漢文。”(《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中華書局1986年5月版,第26890頁)。許鴻磐《方輿考證》言其位置“在河源東鄂靈海東北一百二十里”,與其他信息相同,所說應是同一處石刻遺存。然而寫作“尼馬涂山”,與其他文獻“馬尼圖山”有異,且言“石上有昔人所刻篆文”,也與“石上有昔人鐫刻漢文”不同。許說或許有其他資料來源。
據(jù)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清時期”部分,所謂“在河源東鄂靈海東北一百二十里”,大致在今布青山一帶,東南為蒙古爾津司所在(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年10月版,第8冊第59至60頁)。其地今屬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香加鄉(xiāng)。不過,《中國文物地圖集·青海分冊》涉及“都蘭縣”文物遺存的介紹未見有關“石上有昔人所刻篆文”“石上有昔人鐫刻漢文”遺存的記錄(國家文物局主編:《中國文物地圖集·青海分冊》,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年1月版,第92頁,第184頁至第186頁)。
許鴻磐,山東濟寧人,曾先后在江蘇、安徽、河南任職,似乎并沒有青海行跡。所論“石上有昔人所刻篆文”,不知具體史料來源。輾轉所獲信息,其記述發(fā)生空間位置的錯亂是有可能的。比如“尼馬涂山”對照其他文獻,可能即“馬尼圖山”之誤。然而其說畢竟與“河源東鄂靈?!奔淳o鄰扎陵湖的鄂陵湖有關。也許“石上有昔人所刻篆文”者,就是具體位置出現(xiàn)偏差的尕日唐石刻。當然,如果這樣推斷,則所謂“其山甚大”等等,也是錯誤信息。
我們推想,或許幾種《大清一統(tǒng)志》《河源紀略》及許鴻磐《方輿考證》記載無誤,則有關“石上有昔人所刻篆文”“石上有昔人鐫刻漢文”的記錄,也不排除與“五大夫翳”“采藥昆侖”行程所至其他地點包括與尕日唐石刻文字所見距離“二百五十里”或“三百五十里”地方存在一定關聯(lián)的可能。
遺憾的是,我們看到的有關“石上有昔人所刻篆文”“石上有昔人鐫刻漢文”的方志學記錄,都沒有說明“所刻篆文”“鐫刻漢文”的具體文字內(nèi)容。但畢竟可以理解為重要的提示,對今后相關文物遺存的調(diào)查、尋找、發(fā)現(xiàn)與研究有積極意義。而且所提供的相關信息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實際存在的古代石刻等遺存未見歷代著錄,亦未為今人所識,其實是很正常的情形。凡看到新發(fā)現(xiàn)石刻即簡單判定為偽刻的認識,或許并不符合歷史真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